铜价暴涨 高盛看多1万美元

2024-03-21
来源:中联钢

铜价暴涨 高盛看多1万美元

近日黄金暴涨之后,铜价接力飙涨。3月14日,沪铜突破7万元/吨大关。3月15主力收盘73130/吨,创下自2022年6月14日以来新高。此外,外盘LME伦敦铜近日也呈现快速上涨趋势3月15日最高上涨至9098美元/吨 

01 催化

3月13日沪铜价格涨到72000元,创下了近20个月来的新高,主要的催化因素有两个。

一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13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铜冶炼企业座谈会,就继续推进铜原料结构调整、调整冶炼生产节奏、提高准入门槛及严控铜冶炼产能扩张方面等方面取得共识。

二是13日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外发布。在冶炼厂超预期减产措施和下游政策刺激双重因素的影响下,铜价破开7万关口,带动板块行情。

02 供给

此次市场对供给收紧的担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铜矿产量的下降超出了市场预期。

2023年初市场对铜矿增速的预估普遍在4-5%之间,但实际情况是,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智利,因为干旱、品位下滑等因素,产量下降1.5%;同时第一量子巴拿马铜矿意外停产等因素影响,据ICSG数据,2023年全球铜矿增速仅1.4%,与年初的预估相差甚远,23年12月,第一量子旗下的巴拿马铜矿被巴拿马工商部敦促停产,巴拿马铜矿产能35万吨,占全球铜矿产量的1.5%,原计划2024年产量提升至40万吨。由于牵涉到巴拿马新一届总统选举,预计铜矿将停产至2024年年中,直至巴拿马新一届总统选举结束。同月,智利矿企英美资源因矿山品位下降,将2024年的铜产量指引从91-100万吨下调至73-79万吨。大部分海外铜矿企业业绩公布后,都对2024年的产量进行了下修。

铜矿供应干扰的同时,下游冶炼产能却在大幅扩张,矿对冶炼紧张状况加剧,铜精矿TC不断下滑。3月15日进口铜精矿指数(周)报13.25美元/吨,较去年9月时94美元/吨的高点,铜精矿加工费TC/RC下跌至十年新低,而铜精矿加工费持续下跌是因为国内铜冶炼厂粗炼产能扩张速度大于铜精矿的供应速度。预计加工费还是会持续走低,有可能到负数,即使是国内冶炼厂检修也不一定能挽回加工费的下滑。

03 需求

铜是全球经济发展尤其是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金属,2024年的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新基建、新材料等方向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铜的应用和需求有望迎来新发展。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铜需求国,(1)汽车出口较好;(2)电力投资较高;(3)二手房成交量较高;(4)保交楼支撑了新房竣工;(5)制造业投资增速较高,均支撑了中国铜需求,预计2023年中国铜消费增速在10%,1619万吨,显著高于中国GDP增速

04 高盛观点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一份金属行业报告中指出,全球制造业复苏周期渐进展现,预示着大宗金属需求有望步入新的上行周期。报告认为,中国"双碳"政策持续支撑绿色经济相关原材料需求,以及欧洲地区制造业复苏带动下的成本刺激效应,铜铝等金属将逐步进入供需缺口阶段,价格表现可期。近期的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自2022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扩张,预示着制造业活动的持续改善。

从历史数据来看,全球制造业周期触底后,往往会出现随后12个月内金属价格的持续上涨,尤其是铜和铝的平均涨幅分别达到25%和9%。目前,大多数工业金属的库存水平接近多年来的低点,这意味着市场对金属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将增大。

由于铜精矿供应持续紧缩,导致当前中国冶炼厂的现货加工费用曾触及多年新低,迫使高成本冶炼企业限产。预计未来数月中国将加大对精炼铜的进口以满足国内旺盛需求。而LME期铜库存也已大幅降至近年低位,几乎无任何缓冲余量。

高盛认为,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已无法满足需求,铜价必将大涨以求实现需求的自我调节。报告预计,供需极度紧缩态势料将持续到2025年。

高盛预计,铜价今年末有望触及10000美元/吨,2025年或将突破12000美元/吨

 

 

【免责声明】:中联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不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此信息仅供客户作为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联钢无关。


本信息(报告)版权归中联钢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中联钢客户使用。未经中联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送、发布、复制本报告。中国钢铁联合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