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房改”:厘定未来18年的游戏规则

2018-06-06
 

深圳“房改”:厘定未来18年的游戏规则

作者:朱文策

摘要:这是中国第一个进行横跨18年长周期住房制度建设的城市,所谋不可谓不大。短期看,这个政策会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尤其是豪宅的价格。长期如果做得好,商品房价格涨跌,都不影响大部分人的居住,真正实现住房和房价两者的切割。

上午,参加了深圳《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之前在3月19日,我也参加了这个主题的座谈会,也算是深圳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房改的见证者吧。

看了这份2018-2035年的长期文件,和原来的改动并不大,也看了业内的很多观点。刷屏的观点,丝毫不出意外,又都走向了“房价继续涨”的老套路。在今天的会议上,专家们已经打了预防针。

我也套路一下,先为我后台的朋友们就政策本身来做个理解。然后在稍后几天里,整体把我对深圳住房问题的看法梳理一下,和各位做个探讨。既然是征求意见,就谈点真实的看法。

首先要讲,我们谈的是房改,不是房价。一个关乎这座城市千万居民的住房制度建设,如果你把它简单理解为房价,那就太儿戏了。而谈房改,太复杂了,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坦白讲绝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就像会上有陈会长在说:现在谈房改,好像谁都是专家,谁都能说几句。我也不敢说懂,只能是就自身所限,谈些所解所惑。

1、这是中国第一个进行横跨18年长周期住房制度建设的城市,所谋不可谓不大。这一点值得肯定,我们长效机制喊了那么久,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城市去规划接近20年的住房制度安排。深圳做了横跨超过三届政府任期的活儿,意图一把确定未来18年的房地产游戏规则,有利于减少“五年住房计划”式的短期行为,让住房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强,显示了历史担当。

2、将“住房问题”和“房价问题”进行了切割。这份长效文件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导向。很明确的说出:住房的民生属性优先,经济属性次之。这意味着政府将房地产的问题视为“社会政策”,要着手解决的是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并不是高房价问题。这样的思潮,在香港也已经出现,政府、学界以及民间其实并不那么认同,使用单纯市场的供求关系可以解决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这是个很大的变化。莫说深圳,全中国各地其实都在向这个方向走,这是国策,是大趋势,市场派要正视。所以,文件并不能理解为房地产调控,而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游戏规则的变化,也是我们理解这份文件的起点。单纯的从房地产的角度去谈房改的政策,会跑偏。

3、以TOD推进卫星城通勤圈建设。这个我一直在提,这次出现在了文件里,有两处都有这样的意思。“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住房开发模式,突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在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建设大型安居社区。”以及,“开展城际合作,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动建立都市圈城际住房合作机制,结合轨道交通和产业布局,在临深片区开发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我一直觉得,TOD是深圳解决普通购房人住房问题未来最具决定性的途径,没有之一。它和安居房+人才房最本质的不同在于:TOD是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是最具有“普惠性”的(但同时也需要政府长期持续性大规模的投资,可能见效会慢一点)。文件在这一点上有落地,对刚需——尤其是那些既不是“人才”又不符合“安居房”条件的“夹心层”来说,是很大的福音(如果能在文件里给予更加突出的强调更好)。

4、总量,够不够?文件提出,未来18年建设筹集各类住房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商品房70万套。2018—2020年建设筹集各类住房42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不少于25万套。

我认为总量依然不太够,因为和原来的十三五住房规划相比,并没有什么增加。但深圳在原来的住房规划背景下,新房均价在过去5年里上涨了150%。总量如果不增加,调结构就是在切蛋糕,无非是你大一点我小一点。

5、结构,4:2:2:2。这一部分最重要,也是游戏规则大改变的实证。整体上,深圳在推进落实“高端有市场(商品房)、中端有支持(人才房、安居房)、低端有保障(公租房)”的住房建设长期计划。以后,你很有钱就买商品房,符合人才政策的就6折价申请人才住房(这部分人一般在中上阶层,且不限户籍),安居房针对中等阶层,也即“夹心层”,但限户籍,价格最低,5折。再低收入者,就住公屋,也限户籍。最大的变化是在人才房、安居房这两部分,比重占到40%,价格便宜。而商品房比例压缩到40%,且以普通商品房为主,这是多年来第一次。(看文意,我认为商品房领域的限购限价限贷将长期执行。)

这个比例确实有正面作用,真正回应了深圳住房问题的主要矛盾。深圳住房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夹心层越来越买不起房。所以,深圳真正需要的住宅是:可负担住宅。但现有条件下,以纯市场化的方式,已经没有办法生产可负担住宅了,人才房+安居房要着手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但有没有问题?有。而且,我认为这部分的问题未来会最多。先谈两个问题,一是资源会否错配,深圳外来人口比重68%,安居房、公租房都限定户籍,覆盖率已然降低,唯一不限户籍的是人才住房,但门槛高昂,覆盖也有限。而且,人才住房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防范舞弊,如何防止那些“人才家庭”最终手握多套房的问题。二是,福利会否过度,人才房打6折,安居房打5折,同时再加上货币补贴,政府需要评估是否长期有能力为之持续支出公帑,以及要评估会否堕入“福利陷阱”,对深圳赖以生长的奋斗者精神造成损伤。我个人一直都不赞成人才住房,我希望它越少越好,匀出来的改为安居商品房,或者这两种类型的房屋全部改为共有产权房,封闭运行。

6、封闭运行,能否去投资化。接上,谈它的第三个问题。文件里明确指出,人才房、安居房10-15年的封闭期,之后可“转红”,这个条件相比先前的经适房自是更加严苛了,是个进步。但我建议,应该终生封闭、循环利用,使之持续“可负担”,尽量的去投资化。当然,不是不增值,要给它增值收益使业主可分享经济增长红利,但更要确保可负担性。比如英国共有产权房、新加坡组屋,都有适度收益,但不会太高。如果10-15年就转红,其实就是延长了年限的经适房,以目前深圳的炒房热情,它是不能够实现“去投资化的”,也会大幅增加政府的审查成本,防不胜防。如果未来再出现一些丑闻,这个政策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7、对房价的影响。如前所述,我不认为这项政策可以理解为房地产调控,它是个社会政策,和房价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政府的目的,或者说政策的实效,就是要完成“住房问题”和“房价问题”的切割。但它的确会对房地产产生影响,主要不是因为结构,而是因为总量,我不管你是什么结构,总之,如果深圳缺房子的现象不能得到缓解,那么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房价上涨。短期看,这个政策会强化老百姓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尤其是豪宅的价格。而长期会怎样,不好讲,要取决于政策落地的力度和去投资化的设计,如果都做得好,那就会很不错:到时候,商品房价格涨跌,都不影响大部分人的居住,真正实现住房和房价两者的切割。

以上是我对这项政策的理解,补充一点,这个政策更多还是一份纲领性文件,方向定了,步子迈起了,但还有很多疑惑未决,未来也需要更多的配套文件辅助落地。因此,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本文作者朱文策,原文标题《深圳“房改”:厘定未来18年的游戏规则》)


财经大事 滚动播报 热点直击

深度政策独家数据钢市楼市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电力煤炭国际外汇图片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