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方大特钢拟投亿元跨界“卖水”钢企频频多元化欲突围

2013-11-11 06:02
0

【要闻回顾】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到了临界点  不能再出错

钢价稳中趋强 若无需求配合仍将盘整 证监会核准重庆钢铁重组方案

三中全会开幕 今年我国铁路投资增至4713亿 南沙钢铁物流园投产

外媒: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中国金融体系重大变革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房地产、社会消费/数据汇总

10月:PPI同比降1.5% CPI同比涨3.2% 粗钢产量同比增长 权威解读

钢铁行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沼 环保政策升级 将引领行业重新洗牌

朱继民:化解过剩产能长痛不如短痛 淡水河谷公司加大对中国投入

铁矿石价格:有说四季度或在120-140美元/吨波动 有说或继续寻底

米塔尔上调全球钢铁需求预期 前三季国内钢企吨钢材平均亏8.86元

“最后的疯狂”: 指标缩水9万 北京购车摇号大军激增至177万


 

方大特钢拟投亿元跨界“卖水”钢企频频多元化欲突围

先有武钢养猪,今又闻方大特钢 “卖水”,在钢铁行业低迷之际,钢企们纷纷剑走偏锋,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

11月8日晚,方大特钢公告称,公司拟出资1亿元,在贵州镇宁,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该公司主要产品为矿泉水,这是继在上海自贸区设立餐饮企业之后,方大特钢再度染指非钢产业。

“钢铁行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尝试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方大特钢董事长钟崇武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产业的规模都不是特别大,不会影响公司主业的正常运营。

遇发展空间瓶颈

方大特钢董事长钟崇武昨天(11月10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出上述投资决定,是因为贵州当地有好的水资源,同时还有好的投资环境。

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钟崇武表示,主要是由于现在的钢铁行业发展的空间不大,行业处于低迷时期。

方大特钢此前的对外投资与公司主业相关。2011年,公司曾有意收购BOBOKO投资 (私人)有限公司74%股权,以获得南非矿山。不过,由于未取得南非有关政府部门的审批而终止收购。

之后,为了谋求多元化发展,2012年方大特钢还出资1亿元,投资中信夹层(上海)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今年9月底,方大特钢拟与上海富尔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控股子公司上海水波祥龙餐饮有限公司。公司在谋求多元化发展同时,希望利用上海正在构建的自贸区区位优势,扩大公司知名度。

需要注意的是,与大多数钢企因主业低迷而跨界投资不同,方大特钢的近年来的经营业绩不算差。公司三季报显示,2013前三季度实现收入96亿元,同比下滑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52%。

专家:谨防盲目多元化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6月末,全国86家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负债为3.02万亿元,总利润共只有22亿元。因此,发展非钢产业已经成为钢铁行业的共识。

在行业不振的情况下,不少钢铁企业转型多元化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其中非周期、产出快的大消费行业尤其受钢铁企业喜爱。例如此前的武钢养猪、天津荣程投资白酒,到如今的方大特钢投资餐饮、矿泉水。

浙江某能源上市企业的投资人士告诉记者:“钢铁企业不可能再通过扩产来获得长久发展,努力开拓非钢产业确实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不过,过多非钢项目的上马往往隐藏投资风险,需要警惕盲目的多元化。”

据他介绍,当下非钢产业分为两类,一类为与钢铁主业具有相关的产业,如首钢近年来一直推进的采矿、机械、汽车零部件和机电业;宝钢在资源开发业、钢材延伸加工业、技术服务、煤化工的布局。另一类则是伸向与主业毫无关联的 “副业”,这些业务往往在当时市场需求强、盈利水平高,比如钢企在白酒业、房地产业的投资正是看重其不错的毛利水平。

钢企多元化投资目前看上去仍然火热。今年以来,昆明钢铁联合成立航空公司,进军航空产业,河北钢铁与招商局计划联合进入物流、港口和造船业,宝钢通过旗下财务公司进入电商金融服务领域等。

“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及环保等多重压力,钢企都在寻求介入非钢产业发展。”国盛证券一位钢铁分析师认为,未来,必定还会听到更多的钢企涉入更多的领域,都不奇怪。(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 于垚峰 蒙湘林)


最新滚动财经大事 要闻精粹 新闻解读 行业热点

美国政府关门 上海自贸区 达沃斯论坛 利率放开 进口铁矿石资质

两会 十八大 城镇化

贸易商看市 钢市 矿市 煤市 雾霾 地方债 热钱

中钢协理事会 钢贸 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