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宏观经济分析 >> 正文

央行: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

2016-02-15 06:11
0

【昨日要闻回顾】

揭秘:中国最后的煤老板群体

中钢协: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阻碍关停企业退出

欧盟就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征求民意

欧美对中国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 商务部表态

从“年货清单”看经济新动力 “白涨黑跌”

春节期间国际大事件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央行今日逆回购100亿 解读周小川讲话

河北钢铁信贷同比多增263.21亿

重庆将清退钢铁等僵尸企业200户

中方回应欧盟对华钢铁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望审慎克制

经济学家说“我爱你”的14种方式 环保牙齿长在哪,“咬”了谁?

钢铁运行情况及展望 韩俊:全面小康决不能是城市繁荣而农村荒芜

中国承建伊朗高铁开工 发改委:扩大有效投资 启动一批重要工程

蒂森克虏伯:钢价或将见底 纽约油价大涨 钢企“试水”文化产业

央行:个人投资者可投资柜台业务的全部债券品种和交易品种/全文


 

央行: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

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强国建设的支持力度;抓紧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

“根据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和市场利率水平,促进货币市场稳定,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证券日报》记者从央行近日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获悉。

央行强调,下一阶段,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组织实施好宏观审慎评估,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央行强调,继续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央行提出,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强国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船舶、铁路、流通、能源等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支持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升级,加快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进一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加大对创业创新、科技、文化、信息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强调,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理顺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传导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完善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

央行最后强调,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动态排查风险隐患,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互联网金融、民间融资及非法集资、跨境资金流动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分析,督促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做好各种情景下的应对预案,依法处置信用违约风险。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强化交叉性、跨市场金融产品的风险监测和监管协调。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切实发挥好地方政府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地方金融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来源: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 作者:闫立良)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市场研究、分析、预测

  宏观政策 热点关注 走进市场 铁矿石 钢材 行情快递 独家观点

  中国联合钢铁网数据终端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