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要闻 >> 正文

新增人民币贷款仍可能上升

2015-09-15 10:28
0

【昨日要闻回顾】

新闻辑要 宝钢武钢80余名领导亲属以“钢”谋私

国资委:将以市场公允价清退一批“僵尸”国企

人民日报:牢牢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人社部:调整国企领导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

国企改革:如何遏制腐败

透视国企用人改革新动向

国企高管将实行差异化薪酬制度 与经营业绩挂钩

产能过剩 钢铁资本金比例40%不变 不良贷超万亿 钢贸业风险凸显

环保部退回鞍钢集团环评报告 前7月行政拘留涉嫌环境犯罪案1790件

解读8月经济数据 天津环保组织申请环评公开 29家钢企仅2家提供

焦炭创上市新低 山西发布钢铁业等节能标准 7项为强制性地方标准

经济下行压力大 中金下调GDP预期 武钢开演防城港项目“独角戏”

第二批专项建设基金或月底前投放 据悉:邯钢已停止生产普通钢材

过去15年国内房价增长300倍 山钢巨亏之后:在澳再投180亿挖矿

13省区8月CPI回归“2时代” 国内钢价窄幅下行 进口矿支撑力弱


新增人民币贷款仍可能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9月11日公布的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9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8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3404亿元和1276亿元。而在7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数量更是高达1.48万亿元。这一现象与往年7月贷款通常回调相比显得较为明显。市场人士及一些专家学者都表示,7月数据“异动”主要因为资本市场波动、银行对证金公司授信较多所致。而下半年,稳增长仍需货币政策保持一定宽松力度。

无独有偶,在9月12日的中国国际金融投资理财博览会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后几个月人民币新增信贷仍可能会有所上升。在他看来,未来几个月降利率也会继续,而今年年初新增的一些大型项目的投资也有可能加快。

事实上,对于7月新增信贷大增的现象,许多专家都从信贷投向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比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从信贷投放的投向结构可以清楚地发现,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投向居民户、非金融性公司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分别为:2752亿元、3127亿元和8864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占到当月新增的58.59%。此次数据异常,主要归因于国家对于A股市场的系列维稳措施。维稳主角证金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商业银行授信。

从8月的新增信贷来看,7月的这一现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形式,随着股市重新回归理性,该异常会很快回归常态。这一点从8月同比多增可以略见一斑。但由于目前中国股市依然处于不确定性波动中,并没有显示出持续回暖走高的迹象,因此,维稳的资金任务依然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存在。从这个角度而言,今年后四个月的新增人民币信贷中依然会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

与此同时,李稻葵认为,要清醒认识这一轮经济调整的基本趋势,目前国际上是板块化的不平衡。美英经济稍微趋好,日本、欧洲仍在挣扎之中,南非、巴西、俄罗斯是负增长,中国和印度虽涨幅不错,但也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相较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中国会更加稳定人民币汇率以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中坚力量。在他看来,从最近的一些信息来看,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在下降,除了各国央行的反对压力外,国内民众的反对压力也日益增大。

而中国最近的一些数据也不容乐观,比如7月份官方和财新PMI指数双双下降,财新PMI指数更是连续5个月低于50以下,对外贸易增长持续低迷,降“三率”以稳增长依然具有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货币投放依然需要保持相当力度。从央行最近关于自2015年9月15日起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现行的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来看,此次将存款准备金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可以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提供缓冲机制,也有利于平滑货币市场波动。

对于目前多数中国企业家投资意愿低迷的现象,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较突出的是制造业,由于制造业行业基本过剩,令企业家没有投资方向,但也有一些现象表明,有创新产品和创新思维的企业仍有一定投资意愿。

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压力依然很大,这也是今年后四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同期可能仍会上升的主要因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唐福勇)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市场研究、分析、预测

  宏观政策 热点关注 走进市场 铁矿石 钢材 行情快递 独家观点

  中国联合钢铁网数据终端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