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宏观经济新闻 >> 正文

商务部:中国制造应定位中间产品工序贸易

2014-01-28 06:26
0

【昨日要闻回顾】

今日新闻辑要 中国治理大气污染 高品质铁矿石巨头料坐收渔利

河北治霾:10%工业企业停产 涉及35大行业 今年淘汰落后目标更高

新闻背后:河钢为何与12家民企分手 统计局:高收入人群不单指富翁

央行上海总部:金融机构密切关注产能过剩行业 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鞍钢调资产净利7.7亿摘帽 难掩主业颓势 重钢主业4年连亏超58亿

多地直言:节能减排资金不足 发改委:大城市严重不足//比较新闻

19省份弱化今年投资增长目标 广东等3省逆势上调 不同表现引争议

至去年底银行业总负债近138万亿 国开行去年放城镇化贷款近万亿

适时启动核电项目审批 投资600亿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

铁路货运拟涨价或推高钢企成本 财政部推PPP模式 房企两极分化

美联储再度削减QE预期甚浓 全球资金弃新兴市场 正在转向欧美日

周一亚太股市雪崩式暴跌 日股跌2.51%跌近400点


商务部:中国制造应定位于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在日前召开的第12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外贸的产业政策应该定位于有比较优势的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而非整个产业链条。这是由全球产业价值链所决定。

定位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

中国制造近年一直处在转型升级的调整阶段。从代加工起步的企业家们一直致力于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注重品牌、研发和销售,一方面向高端攀升,一方面在产业链覆盖上下功夫。

与向全价值链布局的做法相比,张向晨更认同中国制造做好“中间产品”的定位。三组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缓慢而艰难地提升。

衡量的工具是贸易增加值。贸易增加值剔除了出口中的进口成分,表示出口1美元可以为本国带来多少国内增价值。2002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中的国内增加值为51.8%。2011年这个比例攀升到60.4%。

9年间,中国贸易增加值提高了8.6个百分点,也即一年差不多提高一个百分点。“这就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进步。”张向晨说。

中国加工贸易的增加值在下降。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在帮助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也让中国业主局限在赚取相对低廉的加工费上。

1998年,中国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加值达到53%。2012年,这个数字降到了35%,2013年又降到了32%。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加值从入世前的1/2变成了1/3。“这说明,我们在出口中的进口成份在逐年下降。”张向晨说,“就国内增加值的情况而言,这1/3还会进一步下降。”

这几组数据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升级是可能的,但也是不容易的。根据OECD的报告,中国正在成为东亚地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

在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特点之后,张向晨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该定位于中间产品和工序贸易。

中间产业占据全球贸易份额的60%。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份额为20%,但占全球贸易80%比重的货物贸易中,有30%是服务贸易带动的。因此,实际服务贸易要占到全球贸易的半壁江山。

由此,张向晨说,中国的贸易政策应该努力减少和取消中间产品的关税,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促进贸易便利化。他给企业的创新策略建议,并非一味地追求原始创新,而是把目标定在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技术和升级的支持。

“由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特点,中国的企业具有一种二次创新的能力,虽然和美国原始创新的特点不一样,但由于有这种能力,它(中国企业)紧紧贴近全球价值链,紧跟着第一梯队,可以使中国的基础创新不断地提高。”张向晨说。

加工环节外移方式不同

加工贸易国内增加值的降低以及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份额的降低,正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侧影。

据张向晨介绍,伴随着产业升级,从出口角度来说,货物出口约有七成从沿海出口,但一些外贸企业已经转移了实际的生产加工环节,虽然报关依然留在了沿海,但加工环节已经转向了中西部和海外。

而加工环节转移至内陆地区和东南亚的方式也不一样。“转移到内地的是聚集式的转移和整体的承接,主要通过工业园区来承接;转移到东南亚的是订单和代工的转移,是租用厂房。”张向晨说。

他表示,未来的加工制造环节将继续向外转移,商务部调查约有三分之一的沿海外贸企业有这样的意愿。这些企业并不是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至少都去考察过。

对这种转移,他认为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要升级,有些东西就要转移走。中国的市场容量和需求会使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继续留在国内。“当然这是提升水平之后的传统产业。”(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 周洲 发自北京)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两会 十八大 城镇化

上海自贸区 达沃斯论坛 利率放开 进口铁矿石资质 铁矿石期货

贸易商看市 钢市 矿市 煤市 雾霾 热钱

  中国钢铁产能之辩

中钢协理事会 钢贸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地方债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