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影子银行规模或占中国GDP40%

2013-10-10 17:05
0

【热点关注】

国际钢协:2014年全球钢铁需求将增3.3% 中国表观需求增3%

习近平:做好为改革付出成本的准备

习近平释放四大经济政策信号 宁可降速也要改革

李克强接受东盟国家媒体联合采访

李克强与中外企业家对话交流/实录

专题: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解读

专题:美国政府关门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遭罪游”“黄金粥”数据与消费

渣打报告预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宣布重大改变

城镇化背后的博弈

未来几十年全球经济可能继续低利率

李嘉诚选择欧洲为主战场的启示

大额信用卡集体逾期 宁德钢贸商身陷债务漩涡

有钢厂称:“环保运营成本高 企业不作为很划算”

河北六千万吨钢铁产能怎样压?

徐匡迪:中国钢铁业资金链断裂危险加剧

山东钢铁“布子疑云”:结构、产能、利益?

钢铁业“输血式盈利”背后的困局

中国经济升级需破八大瓶颈

徐绍史撰文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文

钢贸殇:十年一梦 路在何方

萧条笼罩曹妃甸:一个开发区动辄负债几十亿

中央房地产调控:不再一药方管全国

适度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关于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铁矿石期货交易的批复


 

社科院:影子银行规模或占中国GDP 40% 

中国金融行业增长最快的部分,影子银行已经不再像五年前那样扮演配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简称:社科院)周二公布的报告显示,数年前,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还几乎为零,但到了2012年年底,其规模已升至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

这种与传统银行体系并存的、不受监管的灰色贷款来源已经变得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但一些人可能认为,影子银行更大的作用是维持产能过剩行业的工厂存活以及房地产泡沫。

尽管外界一致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具有快速增长的特点,同时对经济也越来越重要,但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确切规模存在分歧,原因是计算口径存在差异,而且影子银行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界定。

根据社科院的报告,截至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为人民币20.5万亿元(合3.35万亿美元)。

但与国际研究机构的计算相比,社科院的计算仍是保守的。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在今年早些时候估计,如果将各种形式的影子银行贷款包含在内,中国的总体信贷规模可能已达到GDP的198%。根据摩根大通(J.P. Morgan)的估算,中国信贷规模约占GDP的69%,达到人民币36万亿元。

计算结果之所以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传统银行系统相比,影子银行体系缺乏监管,并且具有不透明的特点。

社科院的报告称,基于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影子银行活动的官方数据,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达人民币14.6万亿元,占中国GDP的29%。

尽管确切规模还不得而知,但中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已引发外界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业的紧密关系,这种风险可能威胁到中国的金融稳定。

华夏银行(Huaxia Bank Co.)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去年底发生违约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该事件首次将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暴露了出来。此次违约事件的发生促使中国监管部门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在中国,理财产品是在银行储蓄之外可以选择的一种高收益产品。

但监管部门的措施并未抑制影子银行的扩张。对于被银行信贷拒之门外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言,来自影子银行的资金可以说是它们的生命线。

影子银行规模的的快速扩大也促使中国央行在今年6月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在6月份发生的一次银行间市场“钱荒”事件中,为抑制无节制的放贷行为,中国央行拒绝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社科院同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因产品的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放大。

社科院警告称,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很可能导致针对银行信贷扩张的监管政策失效,产生系统性风险。(华尔街日报/Grace Zhu)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热点 要闻精粹

美国政府关门 上海自贸区 达沃斯论坛 利率放开 进口铁矿石资质

两会 十八大 城镇化

贸易商看市 钢市 矿市 煤市 雾霾 地方债 热钱

中钢协理事会 钢贸 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