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要闻 >> 正文

国债期货成功上市 金融衍生品市场再获突破

2013-09-07 06:40
0

【昨日要闻回顾】

习近平:推动经济结构改革宁可增速降一些

统计局负责人就云南陆良统计弄虚作假案例受访

湛江钢铁炼铁四大单元工程初步设计通过审查

“两化”融合计划提速 5年后B2B交易额破20万亿

国债期货重新开闸 私募称无风险套利收益可达8%

五万亿投资:我国高速公路网规划上调3.3万公里

一天冒三地王 李嘉诚抛售内地资产或释放预警信号

“炒地图”愈演愈烈 商贸物流受益公司存长期机会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我国未来税改不会取消间接税

一致预期8月CPI同比增长2.6%

一致预期8月PPI同比下降1.8%

一致预期: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80亿元

6日大宗商品小幅反弹

6日黄金期货延跌 现货金银亦收跌

全国“地王”井喷 楼市调控长效机制预期增强

马建堂:不得在普查数据上作假 将曝光典型案件

中国口岸首次发现中子辐射超标货物 已退运至发货地

各央行按兵不动 美非农就业数据万众瞩目

上半年煤炭上市公司亏损面扩大 短期内扭转无望

首钢秘鲁矿罢工/伦敦期镍上涨/印尼暂停锡锭出口


 

国债期货成功上市 金融衍生品市场再获突破

9月6日上午,伴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肖钢敲响开市锣声,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这也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再获重大突破。

首批上市的国债期货为5年期合约,分别为2013年12月和2014年3月、6月合约。根据中金所此前发布的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国债期货合约标的为面值100万元、票面利率为3%的名义中期国债。

在当日举行的上市仪式上,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肖钢表示,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是继股指期货之后期货衍生品市场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也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肖钢指出,上市国债期货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定价基准,完善国债发行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风险管理工具的多样化,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避险工具和资产配置方式,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创新机制,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肖钢强调,作为我国第一个场内利率衍生品,国债期货的上市标志着我国期货衍生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积极推进期货衍生品市场改革创新;要尊重市场首创精神,激活市场创新活力,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品种、新工具;要准确把握衍生品具有“双刃剑”的特性,把风险防范始终贯穿创新全过程,使监管能力与创新举措相适应,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要加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坚持做好投资者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市场“三公”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致辞中指出,作为重要的战略品种,国债期货成功推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必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产生深远的、持续的影响。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董事长张慎峰表示,中金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国债期货上市后各项工作,持续开展投资者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引导投资者有序参与交易,切实履行好交易、结算、监查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和服务职责,确保国债期货平稳运行。

国债期货筹备过程历时三年。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完成了5年期国债期货的合约设计、规则制定和技术系统测试,并开展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

2013年7月4日,中国证监会批准同意中金所上市国债期货。此后,证监会相继发布《关于建立金融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指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指引》。中金所组织了多次全市场演练测试,并于8月30日正式发布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与相关业务规则。(新华网上海9月6日电记者潘清、赵晓辉、陈云富)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热点

  利率放开 进口铁矿石资质 每日要闻精粹 贸易商看行情 房地产泡沫 热钱 

 两会 十八大 城镇化 钢市 矿市 煤市 雾霾 地方债

中钢协理事会 钢贸 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