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地方债黑洞引发中央高度警觉

2013-07-29 05:50
0

【新闻观察】

工信部公布炼钢等19行业首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中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李克强重申不会刺激中国经济

多位专家认为:GDP增速下限7%

唐山:钢铁与污染的纠葛

环保部严惩脱硫数据作假 震慑钢铁等高耗能企业

新疆钢市供大于求 多家大型钢铁项目缓建

钢铁业怪象:库存越多越不停工

产能越削越涨 吨钢利润0.43元

四年亏损超百亿 首钢深陷曹妃甸

日照精品钢基地项目开工 总投资567亿元

钢铁利润接近衰竭/宝钢湛江项目启动

中国钢企能否还清“体制之债”?

钢贸商成“钱荒”第一个接棒者?

日照国际铁矿石交易中心鸣锣开市

7月1日起铁矿石和氧化铝自动进口许可证网上申领

沙钢就钢贸商“公开信”答记者问

钢贸神话终结:“点钢成金”的不归路

工信部解答《钢铁行业规范条件》

厉以宁首论“就近城镇化”

吴敬琏狠批造城运动

人民日报:不会再推新版“四万亿”

再来一个“四万亿”救市落空

中国抗争:4万亿的是与非

中编办等详解行政审批权取消或下放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

“被增长”的中国贸易数据

“做空中国”第二轮正在酝酿

人民币因何逆势上扬?

中国信贷激增经济放缓背后的原因

中国影子信贷缩减前瞻

低息贷款成就国企利润?

中国真实经济增速仅约5%

2003年以来颁布43个调控政策 房价上涨10倍

中国房地产“泡泡”不同于美国

我国房地产市场九大数据谜团

购房者承担个税折射政策走样

人民日报:大中城市中低收入者付完房租仅够温饱

人民日报再批高房价有利穷人:专家滥用话语权

人民日报批地方政府4万亿债务:只铺摊子不管还

许小年评基尼系数: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中国紧急摸底地方债  

审计署大规模调配人员 专家建议资不抵债可破产

7月28日,中国审计署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其实早在7月26日,一则“国务院急令审计署审计全国性地方债务”的消息就在网上流传。为什么会如此紧急“再出发”,政府性债务究竟已经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审计结果出炉后,中央政府又该如何处置地方债务问题?

摸清家底方能研判形势

“中国经济要改革,首先就要先理顺过去,过去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而地方债务是其中最大的问题。”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有多大?到底是谁在花钱?花了多少?什么是该花的?什么是不该花的?这些问题是混不过去的,必须搞清楚,不然中国经济就没法走下一步。”

财经评论员陈志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表明中央政府对局部政府债务可能失控的担忧。较长时间以来,地方政府存在强烈的利用土地财政手段,挪腾干预金融发展的冲动。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资产劣化态势明显,而就在上个月,36个大中城市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不容乐观。一些房地产过度泡沫化的城市,如神木、鄂尔多斯等地频频上演的“鬼城”效应,温州等房地产泡沫急剧膨胀的城市已经出现崩溃性下跌,这在一定程度加大了区域财政金融风险,而摸清家底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宏观形势的研判,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管控。

此前有消息称,审计署将暂停所有项目,为政府债务排查让路,并于下周进驻各省市。昨日,一个接近审计署的相关人士对本报证实,审计署内部为此已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配,多位参加过2010年那一轮平台债务清理的干部被“点将”,多路工作小组将于下周全部进点。

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的一份最新地方债务规模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人民币,比2010年底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12.94%。“前期公布的地方债审计数据可能由于范围和方法等多种因素,出现误差,估计实际数据远大于公布的数据,这为决策和应对带来偏差。”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友焕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新进行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地方债风险凸显;其次,有关地方债最新的研究报告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地方债与房地产和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链接在一起,不断催生出新的社会风险,正在困扰着全国的经济发展。”

账越糊涂风险越高

10.7万亿,这是至今为止关于中国地方债务最权威的数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表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中央债务规模在7.7万亿元左右,地方债10.71万亿元,考虑到部分地方债存在一定浮动性,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至18万亿之间。

中国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今年早些时候曾估计,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可能超过20万亿元。在黎友焕看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很难估算。

陈志龙认为,没有一本地方债务的账本是简单的。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口径和版本多,过度负债和债务透明底低,使得中央政府层面难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正确的风险评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埋地雷”才是风险之源。一些地方的平台“解包还原”后发现,不少项目无效益、无现金流覆盖,债务透明度差,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不实,注入资产大量存在高估作价问题,而在经营上,政企不分、低效浪费,政府任期特点决定了其还款意愿和动力不足。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又通过把政府债务资产包转化为大量的信托和理财类产品,影子银行造成新的风险叠加。随着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区间后,中长期政府债务的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小觑。

他认为,随着本届政府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合理划分和确定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试点地方债试点范围扩大,地方政府收支和债务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这既有助于财政金融体系内部风险的管控,也有益于外部监管的约束。

不久前,国家审计署抽查了36个地方政府,其中有9个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超过100%。“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远远不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增长了一倍,而这几年中由于企业效益不好,由企业形成借贷的比例其实很大,其中大部分都是和地方政府相关的。”谢国忠指出,“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不是要看是由谁来借钱的,而是要看最终偿还的责任是由谁来承担的。不少地方政府实际已经没有偿债能力。”

破产清算在所不惜

昨日,国家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马晓方做客人民网时透露,地方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增长快、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一些地方通过信托、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问题突出,隐蔽性强、筹资成本高,蕴含新的风险隐患;融资平台公司退出管理不到位,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还存在违规担保、违规融资、改变债务资金用途、债务资金闲置等问题。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张克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我们对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券发行进行了审计,发现它们非常危险,所以我们就退出了。”他指出,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强大的还本付息能力,情况已经失控,有可能发生危机。但由于这些债务得到展期,现在成了长期债务,因此危机爆发的时机存在不确定性。

“旧的泡沫没有解决,新的泡沫不断产生,所以该爆的就应该让它爆掉。资不抵债的地方政府可以宣布破产。”谢国忠表示,“中国的中央政府财政状况是不错的,一旦地方政府破产,中央政府可以救助。但是需要有原则的救助,如果破产导致信托、理财产品等发生违约,那么就由投资者自己去承担风险,高收益高风险的道理投资者应该明白。对于银行,中央需要注资,剥离坏账,进行有序资产重组。另外,对于庞大的公务员体系以及吃公粮的非公务员体系进行必要的‘瘦身’。”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死掉一批,中国经济无法重新上路。这跟美国和欧洲在近几年面临的状况差不多。当然转型的痛苦不言而喻,”谢国忠表示。黎友焕也认为,政府化解地方债的思路很窄,主要就是负责到底,“地方政府的债就是中央政府的债,不还不行,慢慢解决,就算要变卖国有资产也在所不惜,没有其他路径可以选择。” (来源:《 国际金融报 》2013年07月29日 第 05 版 记者 付碧莲 宋璇 发自上海)

地方债黑洞引发中央高度警觉 审计署将详查

“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国家审计署网站28日挂出的一条短消息,瞬间传遍市场,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已经引发中央高度警觉。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将是此次审计的重点,同时乡村一级政府债务情况也有望纳入审计。

有媒体报道称,审计署目前已开始培训,并将于8月1日起全部进点《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于28日联系审计署,询问其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具体时间表以及步骤措施等相关事宜,不过,审计署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还在进程中,没有更多信息可供发布。”

政府性债务包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以及一些其他相关债务,尤其是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并非第一次。审计署曾于2011年3月至5月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地、州、盟、区)、县(市、区、旗)三级地方政府(以下简称省级、市级、县级)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万亿元。此后,审计署并未进行过全国性的政府性债务审计,而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间,审计署也曾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今年7月首次公布其对中国政府债水平评估称,2012年广义政府债务(包括中央和地方预算内及未列入地方预算内的,如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已超过GDP的45%。而据渣打银行日前发布的《亚洲债务大起底》报告估算,截至2012年末中国政府债务占G D P的78%。虽然不少国内或国外的机构给出了各种估算,但目前政府性债务规模并无官方的权威统计。

“中国究竟有多少地方政府性债务?这个连地方政府自己都说不清。只有全面的政府性审计,才能给政府债务管理提供更充分的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有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如何,以哪些方式筹借,偿债率多大,履约记录如何,由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资本运用情况如何,所投资的项目是否能自行维持债务偿还与周转,这些都需要权威的统计。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政府性债务审计是全国范围的一次摸底,我估计会比2010年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更彻底、更全面,主要是看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又新增了多少债务。”有媒体报道称,不同于2010年的三级地方政府审计,此次审计署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摸底调查,新增了对乡村一级债务的审计。针对五级政府审计的说法,审计署新闻处相关负责人并未予以证实,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一位接近财政部的人士曾对记者表示,“在一些乡和县,地方政府财政和债务问题非常严重,特别值得重视。”

“应该说,现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较为集中。但是,风险到底有多高,能不能转化为危机,会不会失控,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渠道。”王雍君告诉记者“现在关键的一步就是识别、预警,看哪里有危机。审计的重点将是对违规的审计,比如违规担保、违规借款、债务资金的违规使用等。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地方政府的债务究竟有多少,就可以为预警提供宝贵的信息。”

而市场则担忧此次审计将对市场产生“地震式”的影响。光大证券曾预计,今年下半年到期的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工具(LG FV )约有人民币1270亿元(合210亿美元),几乎等于上半年627亿元的两倍,规模为2000年以来最高。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从市场角度看,地方债的风险非常大。他进一步解释道,“地方政府常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审计进入后,对资金来源查得比较认真,举新债不那么容易了。如果不让借新债了,那么旧债的偿还压力就比较大了。这种风险是普遍性的。”不过,李迅雷也指出,和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信托产品都会受影响,产品的发行规模可能会减少,不过其他方面的影响应该不大。

实际上,在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已经成为和房地产泡沫同样引人担忧的风险,甚至有人担忧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因为过度举债而面临破产危机。如何才能彻底化解地方债危机?杨志勇指出,这需要制度性的改革“要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问题,不能靠堵,只能靠疏导。所以,要逐步放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权力,只有债务更加透明,风险才更容易防范。现在已经有6省市进行了自行发债试点,但规模还小,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容。”杨志勇说。

王雍君则指出,“地方政府不问责债务、问责政绩。官员出政绩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借钱。等要还债的时候领导已经调离或者晋升了。债务问责机制的漏洞不容忽视。”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张莫 赵婧)

内地9省会债务率超100% 债务黑洞引中央警觉

昨日,审计署官网发布消息,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本次全国性审计工作将于8月1日起全面展开,全国审计机关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

据人民网消息称,国务院26日下午发特急明电,要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审计署暂停所有项目开始培训,本周进驻各省市区。

据了解,本次审计是最近三年来,审计署第三次“把脉”地方政府性债务。第一次是2011年,审计署审计了1979年以来到2010年底,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第二次是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审计署选取全国36个地区(15个省及其所属的15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及其所属的3个市辖区),审计了2011年和2012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

鉴于第二次只选取了36个地区,因此,本次审计是继2011年后,审计署第二次全面“摸底”地方政府性债务。

专家称正在制定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在地方政府能否发债券问题上陷入“两难”。按照全国人大公布的立法规划,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三审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届时,将再次审议地方债券管理模式。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10日后,国务院就作出了全面摸底地方债务的部署,“速度很快,36个地区的地方债务审计结果,触目惊心。这次全国范围摸底,将对预防风险、建立科学完善的地方债务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 现状

地方债务高致“资不抵债”

36个地区的地方债审计结果已于6月公布。在该份审计结果公告和上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审计署两次对地方债敲响警钟,强调目前,地方债存在个别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资不抵债、违规融资变相集资等问题。

地方债务总额在15万亿-18万亿

2011年,审计署审计了1979年以来到2010年底,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地方债政府性债务,结果表明,当时的地方债务总额为10.72万亿元。

两年已过,目前,全国的地方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

今年2月,一国际金融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出,中国各级政府负债可能高达30多万亿元。

对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予以否认。董大胜认为,根据国债、外债等数据测算,各级政府的负债应该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

9省会城市债务率超100%

上月,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也未通报目前的地方债务总额,但提出,至去年底,被审计的省市区地方债务总额共计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其中,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

报告指出,一些地区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甚至陷入借新债还旧债“循环”。例如被审计的36个地区中,4个省、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但这些地方去年的土地收入都明显减少,其去年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73亿元,系当年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上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披露,一些地方通过信托、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例如被审计的36个地区中,采用上述方式融资2180.87亿元。

■ 解读

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

“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今年系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债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的10.7万亿元地方债务中,约有11.37%需要在今年年偿还,合计1.2万亿;2010年1384亿的中央代发地方债券,3年到期今年需要还本付息,合计1500亿。此外,地方政府通过信托机构融资的6500多亿元政信合作,也有一部分需要兑付。

各级政府是否有能力应对偿债高峰?是否会引发金融风险?对此,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等都曾表示,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今年两月,在全国两会上,董大胜表示,我国地方债务总体规模并没有一些国际金融机构所预算的那么高,整体风险可控。

今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项怀诚也表示,尽管地方债务规模近年来不断增长,但中国的债务问题并没有到严重的程度:第一,债务率本身不是特别高;第二,中国政府的债务基本上是内债;第三,中国政府债务“总体上看还没有看到特别坏的、效率特别差的案例”。

此外,相关国家部委已对偿债高峰年作出了部署。

除了加强对地方债务的审计,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分别在今年3月、今年6月两度表示,将针对不同类型的地方债务,分门别类采取政策,先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之后研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总的方向是“给地方政府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

■ 焦点

地方债券“禁还是放”?管理模式“两端摇摆”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两次参加预算法修正案座谈会。据其介绍,我国该采取什么样的地方债券管理模式,地方债券究竟是禁还是放,一直是争议焦点。

地方缺钱热衷发债券

现行《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中央政府代发2000亿元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券,并且只有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具备通过中央代发地方债券的资格,地级市、县级市禁止发行地方债券。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纷纷成立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平台公司发债券。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各地纷纷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推进步伐,地方债券发行规模逐年上涨。

叶青表示,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发行地方债券,一方面原因在于“中央拿大头、地方拿小头”的现行分税制体制,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统一,想干事,但缺钱;一方面在于目前的政绩观考核体系,以GDP、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为导向的政绩观考核问题仍普遍存在。

财经评论人杨国英指出,地方政府热衷于发行地方债券,源于利益寻租空间,“地方政府通过持续举债,不仅可以实现‘保增长’的短期政绩,更可以由此为关联人的利益输送提供便利”。

“禁还是放”下半年将有分晓

叶青说,针对地方债券存在的问题,预算法修正案修订过程中,各界一直在探讨,是不是该通过立法赋予地方举债权,同时在法律中设定地方债券的审核程序。

就此,预算法修正案一审稿突破了现行预算法框架,赋予了地方政府举债权,提出“对地方政府债券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如发债券,主体是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发债券的审批程序为:国务院确定地方债券的限额,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下达,省级政府按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债,作为赤字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但二审稿删除了上述条款,退回到与现行《预算法》一字不差的状态,重申“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对于一审稿和二审稿的变化,全国人大财经委原研究室巡视员王连洲分析认为,一审稿和二审稿代表了两种地方债券管理模式。一审稿是“适度放开”;二审稿是“一刀切禁止”。之所以从“适度放开”退回到“一刀切禁止”,主要是考虑到目前的政绩考核和官员任免制度,为官一任一般只有几年时间,采取“一刀切禁止”是为了避免现任官员追求政绩,片面提高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引发政府风险。

但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提出,现行预算法关于地方债券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已普遍出现了地方政府层面以潜规则强制替代明规则,大量隐性举债的情况。“正确的思路和方略,应当是在地方已形成的实际负债面前,实事求是而又卓有远见地‘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让明规则变得有效、可行,使潜规则受到实质性的约束,有堵有疏,疏堵结合”。

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三审预算法修正案。我国地方债券的管理模式究竟是“一刀切全面禁止”,还是“适度放开”,届时将揭晓。(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姝)

中国审计署:将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

中国审计署官方网站28日发布消息称:“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此前,审计署已先后两次组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审计。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审计署并未强调“地方”,预计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首次进行全面审计。

2011年,审计署首次组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发现,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

继这次“普查”之后,2012年至2013年审计署又组织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变化情况进行了“抽查”。审计发现,经过两年时间,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

这两次审计结果,审计署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报告,也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今年6月,一些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审计报告时提出,地方债风险不容忽视,关键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

今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报告时建议,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新华网北京电 记者 张晓松)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热点

  利率放开 进口铁矿石资质 每日要闻精粹 贸易商看行情 房地产泡沫 热钱 

两会 十八大 城镇化 钢市 矿市 煤市 雾霾

钢贸 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