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新闻播报 >> 正文

酝酿消费税改 地方盼新财源/外贸或降低出口费用

2013-07-23 11:51
0

【昨日要闻回顾】

习近平:强国要靠实体经济 不能泡沫化

张高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楼继伟:别指望中国经济增速再快些

多国望中国经济提速 楼继伟:我告诉他们,你们别想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公布 京津冀目标最严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行将结束

新疆煤炭产量有望突破1.6亿吨

国内小钢企仍在盲目扩张 粤民营钢企重组还将继续

地方上半年GDP增速普遍回落 数据存“注水”可能

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 中小企业称看得见够不着

外管局公布6月份银行结汇1434亿美元 售汇1438亿美元

6月外汇占款余额减少412亿 年内首现负增长

张长富:磨辊间第三方托管成为钢铁行业发展一大亮点

贷款利率下限放开 是发债还是贷款?这是个问题

大船猛增遏制运价回升 航运公司要么增规模要么遭淘汰

澳大利亚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钢板作出反倾销初裁

本财年印度奥里萨邦铁矿预计增长5%

亚太地区主要股市普涨

22日黄金期货延涨 现货金银收涨

22日国内大宗商品近全线收涨

甘肃定西市岷县与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


财税部门酝酿消费税改革 地方期待新财源

财税部门研究调整消费税征收环节及范围,更多高耗能产品及奢侈品有望纳入

中国税制改革的又一重头戏——消费税改革的上演时间可能正在逼近。多位专家近日建议,目前税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度,包括将特别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改为在消费环节征收,同时划归地方。

据了解,国家税务总局目前也正在研究改革消费税,或将对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税率、征收环节、扣除政策、纳税评估等进行调整。其中,包括研究对一些具备条件的应税消费品,由生产环节改为在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消费税。

国税总局原副局长、中国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此前就对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提出,应该把生产环节征收的消费税转移到零售环节,并划给地方,可以成为地方税种,对冲“营改增”造成的地方减收。

“营改增”后地方税寻找抓手

根据学界测算,全面“营改增”后将给地方带来1.2万亿元的资金缺口,如何填补这个空缺成为各方研究的重点。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央多次提出要建设地方税体系。“后营改增”时代,一些学者提出将生产环节的消费税改到零售环节征收,并归属征税地方。

许善达就表示,转移到零售环节,并成为地方税种后,地方政府在税目的增减和税率方面可以拥有比较大的税收权限。

他还认为,现在的车购税就设置在零售环节征收,但其实和在生产环节征收的汽车消费税性质完全一样,完全可以把两者合并到零售环节。

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消费税收入达到7872亿元,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7.8%。近10年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燃油税费改革前,消费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基本维持在4%~6%,2009年中央取消了六项交通收费项目,并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后,消费税在全国税收收入中的所占比重约为8%。

同时,在零售环节征收更符合消费税的属性,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转变行为模式,不单纯依靠投资,鼓励地方政府从消费者处获得收入。

此外,多位学者表示,将消费税从生产环节改到零售环节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地方的“投资冲动”。

许善达也表示,地方政府追求税收和就业,是产能过剩的一部分原因。将消费税从生产环节调整到零售环节符合趋势,而另一方面也是向地方放权。他表示,地方政府的税收权力必须限制在地方行政范围内,在产业链中间环节的税收权力不能下放,因而转至零售环节的消费税具备下放的能力。不过,是不是全部下放需要研究。

此外,许善达还曾表示,消费税实行“价外税”的时机已经成熟,改到零售环节,对监管税务局的征税随意性可以起到制约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消费者的纳税意识。

致公党中央2009年在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的一份提案中提出,要改革消费税的计税方式,将现行的“价内税”改为国际通用的“价外税”,在专用发票上分别注明税款和价款,让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就能了解自己所承担的消费税款的多少。

纳入更多高耗能产品及奢侈品

消费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时设置的,是对货物征收增值税以后,选择性征收消费税,目前共设有14个税目,分别采用比例税率、固定税额标准和复合税率。

上述报道称,一些大众消费的化妆品,无论是国内生产还是进口,有望从消费税征收范围调出。

今年发布的《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下称“意见”)也指出,要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等纳入征税范围。

这并非政府首次提出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2011年和2012年政府都曾提出,研究将部分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商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财政部前部长谢旭人也曾撰文表示,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将部分容易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增加消费税应税品目,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

而在今年7月上旬,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参加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时表示,2008年以来,中国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下一步将继续研究合理调整和完善消费税制度。

事实上,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一直被认为“滞后”。比如“化妆品”税目下的香水、口红等化妆品,就需征收30%的消费税,但其中许多产品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税率高于高尔夫球具乃至游艇显然不合时宜。

又以手表为例。此前中瑞自贸协议签署后,社会普遍关注瑞士手表能否进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即便零关税,售价1万元以上的高档手表仍需缴纳20%的消费税。

学界普遍认为,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应当进行调整,随着经济发展,一些大众消费品应当降低税率,对游艇、私人飞机以及其他可能新出现的奢侈品应当提高税率。

今年年初,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谌公开发表文章称,要适当调整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加大消费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要完善和落实支持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研究将电池等高污染、高能耗产品以及非营运飞机等高档奢侈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张静)

外贸政策微调:或降低出口各类费用

随着打击沿海一些省份以套利为主的虚假贸易产生效应,5~6月份的真实贸易走势逐步浮出水面。疲软数据引发高层警惕,新的政策有望本月出台。

《第一财经日报》获悉,目前高层对于拉动出口的共识是,要降低出口检验检疫费用、通关便利化、出口退税等。同时为了努力稳定进口,可以再建一些储备库,利用好社会企业的仓储能力,增加一些战略物资的储备。

核心政策空间已不大

出口退税方面,由于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导致骗取退税的行为在一些地方盛行,实际征收上来的税率仅有12%~13%。且经过金融危机期间几次大幅度的调整,实际可以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曾经有人提出要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但中央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考虑,并未予以采纳。

信贷支持是中国另一个隐痛所在,因为这反映了整体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长期积弊。近期流动性突然收紧可能会给信贷增长和实体经济造成比预期更大的冲击。如何保证信贷能够精准地支持到中小出口型实体经济,这涉及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破除民间资本投资壁垒、民营企业“非国民待遇”等一系列经济深层次问题。

降低关税看来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去年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降低进口关税的措施,如果能进一步降低部分需求量大且有助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产品的关税,也会有一定效果。但与出口退税类似,目前降低关税的空间并不很大。

还有相当多市场人士建议保持汇率稳定,甚至贬值,以支持外贸及整体实体经济的发展。在美元走强的当下,这确实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目前人民币贬值空间并不大,而且过去一年半实际有效汇率的持续升值可能会继续制约未来几个月出口的表现。

更何况,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及美元的持续走强,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或者微弱贬值,可能会让一部分资金流出,加剧国内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中国出口部门与汇率的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议的焦点之一。过去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出于保就业的考虑,中国一直采取了审慎的汇率升值及市场化步伐。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的过程中,出于结构调整的目的,让一批单纯依靠政策红利生存的企业死掉,并鼓励有转型升级动力的企业发展壮大,也是充分利用了危机的洗牌效应。如何做到“调整结构”与“保证就业”的平衡,将考验高层对于整体经济的权衡,是对改革红利与社会稳定执行力的深度考验。

从过去数月来看,本届政府更着意于结构性改革。核心政策可能包括保持汇率稳定,甚至小幅下跌。这样可以使外贸企业能够接长期(3个月以上)订单,而不至于像过去数月那样,因为人民币过快升值,导致汇率损失。

贸易便利化仍有空间

此外,综合来看,外界最终看到的,可能是一些微调的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

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了8项措施,具体而言,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融资规模,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资金流压力;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放心保)规模和覆盖面,特别注意加强对小微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

当时要求免收四季度所有法定检验检疫费用,被舆论认为是减负中小企业。目前这一政策已经到期,还需要研究接续性措施。

业内人士指出,促进贸易便利化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以促进进口为例,如何能够做到如同出口那样的“24小时通关”;再如对于企业创立品牌、对产品转型升级的投入,能否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对于那些勇敢开拓新兴市场的企业,能否给予信息及业务的指导,甚至一定的外语培训。

从建设基础设施的角度,如果再建一些储备库,利用好社会企业的仓储能力,增加一些战略物资的储备,进口一些重要关键设备和部件,这也有利于结构调整。(作者:郭丽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