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消息透露:住房信贷政策地方实施细则正研究制定

2013-03-08 05:55
0

【昨日要闻回顾】

政协委员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答记者问

必和必拓回应发改委操纵指责

邓崎琳:钢铁业处于生死存亡关头

中钢协:后期铁矿石价格难以继续大幅上涨

河北省省长称将压缩6000万吨粗钢产能

中国有潜力维持20年8%增长

央行周四50亿正回购 连续第三周净回笼

建筑钢材出厂价普遍下调 个别钢厂价格上调

中信泰富2013年铁矿石年产量有望达到500万吨

2月巴西铁矿石出口减16% 价格涨12.4%

澳黑德兰港2月对华铁矿石发运量降14.8%

标普预计年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升至3%

山钢集团和山东冶金总公司领导班子调整

四万亿决策内幕首曝光:财政部长当时称兜里没钱了

多部委会商 百件提案齐建言 城镇化配套政策呼之欲出

城镇化规划上半年或出台 大中小城市应“平行化”发展

传闻煤电“统一浮动作价” 业内称:长协煤难取消

发改委主任张平: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

住建部研究中心主任:五年以上唯一住房免个税

标普:受制楼市调控 料银行业今年不良贷款率上升

扩内需组合政策两会后推出 重点选定消费和投资

成品油调价窗口三月底再启 未来或一月两调

五矿正式启动在澳锌铅银多金属矿项目建设

联储褐皮书:多数地区经济适度微弱扩张


 

住房信贷政策地方实施细则正研究制定

央行日前发文指出,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各分支机构可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房地产调控目标和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各地都在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待制定并报人行总行批准后即可实施。与此前市场预期一致,一些房价涨幅过快的城市,二套房房贷首付可能提至7成,利率提高至1.3倍。

凸显“差别化”思路

央行要求,各地持续跟踪监测个人住房贷款发放情况,密切关注首套房贷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以及非本地居民购房贷款政策执行情况。

央行表示,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优化利率结构,合理定价,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业内人士称,首套房的信贷政策出现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仍会按照首付三成、最低8.5折的优惠利率来执行,所以首套房的购房者不必过于担心信贷政策的调整。

央行要求,支持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和政府土地储备机构的合理信贷需求,促进增加市场有效供给。

央行表示,未来要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继续支持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信贷需求,关注房地产企业资金状况及对贷款质量的影响,持续跟踪房地产融资结构变化、外资流入趋势等情况。

央行提出,要提升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服务水平,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及时发放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期票据等债券融资工具,专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加大抑制投机力度

银行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出现大幅反弹,恐慌性、投机性购房现象明显,这需要通过提高信贷门槛来抑制投机购房的需求。

不过,某股份制银行人士指出,由于目前的二套房贷款标准已经较为苛刻,进一步提高信贷门槛更多的是给市场一种收紧信号,表明政府抑制房价泡沫的决心。不过,进一步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将会伤及部分改善型购房需求,为此,未来应在提高二套房信贷政策门槛的同时,通过完善人均住房面积等配套政策来进一步界定并区分投机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细则未发之前,目前各家银行的住房信贷政策暂时维持不变。目前,工行、中信等银行仍可申请到首套住房首付3成,利率8.5折优惠,中行、农行、建行等均将首套房利率最高优惠幅度上调至9折;而针对第二套住房贷款利率,除建行执行上浮20%之外,其他商业银行仍按上浮10%执行。

银行人士表示,在房地产成交量的带动下房贷需求井喷,而银行自主调整的信贷政策又加剧了房贷额度的紧张。他指出,现在各家银行的信贷额度有限,银行往往会主动压缩房贷等低收益的信贷资产,而将资源服务于一些优质客户或定价上浮更高的中小企业客户。另外,银行也有动力延期放贷,愿意在利率水平提高之后再发放贷款,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来源:中证网-中国证券报)


 ≥ 最新消息   ≥ 财经大事   ≥ 新闻解读 

   十八大 城镇化 钢市 矿市 煤市 钢贸 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每日滚动要闻  最新热点精粹  贸易商看行情  雾霾与钢铁业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