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要闻 >> 正文

“两会”漫议(2):“市场”和“环保”缺一不可

2013-03-04 20:46
0

明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开幕。

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大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傅莹女士发布了大会议程和有关工作安排,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作为钢铁行业,我们依然关注着“两会”的各项议程,并竭力从中寻觅直接或间接与钢铁行业相关的“信息”,新闻发布会当是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源”……

此前,已有信息表明,有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今天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递出的信息,已经给予了证实。

新闻发言人傅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生态和环境确实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是在快速地发展,我们的成就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也可以说是高昂的代价……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个法制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肯定还是远远不够的。”

傅莹说:“全国人大将注意倾听和积极地回应人民在这个问题上的呼声,一是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包括修改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等等。二是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检查。三是要讲求实效,将环保成效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挂钩、结合。对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等要提出明确的应对措施,对跨行政区域污染加强联防联控等等……如果说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那么今后我们应该重视加重视,相信新一届人大常委会一定会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优先的位置来考虑。”

毫无疑问,有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将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监督执行……而作为钢铁工业,由于生产工艺特性所决定了其面临的环保形势将更加趋于严峻,尤其在当前钢铁行业处于原燃料价格上升、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更是一种严峻挑战。

当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钢铁行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作好充分准备,无论企业目前面临多么大的生产经营困境,国家对于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指标,都只能是继续大幅度提高标准和从严监管和执法力度;无论是谁触碰了这条“生态红线”,都将依法遭受处罚,若情节特别严重的,甚至会被叫停生产经营许可……

记得早在2010年的9月间,对于当时国家进一步强调“节能减排”之际,很多业内人士或企业对此颇有微辞并认为,政策太过于严厉、不应“一刀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等等,我们曾在《执行“偏差”≠政策“偏颇”》一文中就此进行过阐述。时隔两年多之后的今天,“生态环境”及“节能环保”问题又再度引起全国公众乃至全国“两会”的高度关注,并有可能在立法上更加从严……对此,钢铁行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绝不可懈怠。

此间,我们必须再次警醒――

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的既定原则方针政策不但不会改变,反而会加快推进并强化监督具体执行情况。

国家将继续强化淘汰落后产能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核查,对未达标的地区和行业,将继续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

……

近几个月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京遭受了严重的雾霾影响,中国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起来,更是将公众的部分目光聚集在了钢铁行业,并受到“指责”……我们已经注意到,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日前表示,将就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向政协递交提案;据悉,《民建中央关于加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提案》位于第一批提案中的首位。

2013年,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原料价格上涨、下游需求难以迅速释放、钢企利润大幅下滑,而且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压力……

看来,不仅要主动适应“产品市场”,更要积极响应“生态环境”,钢企才能走出困境。“市场”和“环保”,二者缺一不可。

(徐刚 中国联合钢铁网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两会”漫议(1):“六点工作建议”蕴含啥政策? (03-03)

“两会”前瞻:钢市不应再过于祈盼政策 (02-19)

【免责声明】:中联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不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此信息仅供客户作为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联钢无关。


本信息(报告)版权归中联钢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中联钢客户使用。未经中联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送、发布、复制本报告。中国钢铁联合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