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中联钢视点 >> 正文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钢贸体制/系列报道(3)

2012-08-28 17:32
0

 

--专题报道--

开篇语】新中国钢铁工业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和拼搏付出,不仅为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钢铁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渗透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波动性增速放缓,中国钢铁业首次出现了行业性亏损。

毫无疑问,昔日“钢铁元帅”的兴奋与热烈,今日“钢铁困局”的迷茫与困顿,在人们内心形成了一种沉重的历史性反差与深思。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残酷市场竞争新形势下,中国钢铁业究竟将如何面对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机遇?怎样审视并汲取中国改革开放的有益历史经验而尽快摆脱产业困局?这已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中国联合钢铁网从今天开始,籍以“2012(第六届)中国钢铁原燃料市场高峰论坛”在苏州召开之际,推出《“苏南模式”新时期断想》深度系列专题报道,以探索新时期中国钢铁业“二次改革”之路……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钢贸体制

——“苏南模式”新时期断想(之三)

“苏南模式”和“钢贸物流”之间有关系吗?

回答是肯定的——

“苏南模式”的重要核心成份之一,就是苏南文化,而苏南文化特征具有一种强烈的“开拓性”和“改革性”,同时兼备“孜孜探索”和“勇于变革”的精神,由此延伸蕴含着苏南企业在商品大市场竞争中的敏锐观察力和超前意识。

我们在新时期谈论“苏南模式”,绝不是生搬硬套某些微观具体做法或个体经验,而是要深刻领悟其精神内涵,洞悉实质,从中受益。

面对当前的“钢铁困局”,中国钢铁贸易商同样“大伤筋骨”,甚至一些贸易企业已经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处于濒临倒闭的危状之中……

当前,中国钢贸企业所暴露出的困境和矛盾,并非偶然现象,而有着必然因素。当我们回顾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史时不难发现,若从一种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形成历史来看,中国真正的钢材市场形成时间其实是较为短暂的,还不足20年,很多内容尚未发展完善,若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钢材流通市场和贸易方式来说,我们在很多方面尚亟待改进、创新、完善。

在此,有必要概略回顾中国钢市诞生的一个基本“路径”。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对企业超产自销工业生产资料加价幅度限制,由供需双方协商成交,放开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价格,计划内钢铁实行浮动价格、优质优价,计划外实行市场调节价,即:价格“双轨制”。至1993年3月,国家放开钢材价格,除国家铁路专用钢材、军工专用钢材实行国家指导价外,其它都由市场调节,钢铁产品价格“双轨制”基本结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双轨制的取消,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涨,1993年初钢材每吨价格为1600元,但仅到年底就迅速攀升至每吨价格为4300元,巨额利润刺激了很多非物资型企业纷纷加入我国钢材贸易领域……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诞生了中国的“钢贸商”。

从此,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及转轨,中国渐渐开始形成了向着市场经济方向运行的“钢市”。也正是从此,我们才渐渐开始认识、研究、重视钢材市场价格的变化;再从此至今,无论钢铁生产企业,还是钢材流通贸易商,直至钢铁行业上下游各领域乃至国家宏观经济预测部门,都把钢铁生产及钢市供需关系的变化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晴雨表”,各类相关机构更是将中国钢市作为在金融、股市、投资、期货、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中国的钢贸企业,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钢铁生产运营机制的变革,逐渐进入中国商品流通领域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基础原材料消费领域最引人关注的群体之一,也颇为金融资本市场所青睐……

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迅速产生的钢贸行业,各种矛盾也随之显现。在钢材物流方面,无论是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还是业态都落后于钢铁生产,尽管现在经销商也建立了自己的系统,但经销商的规模还相对较小。目前,中国钢材销售起主导作用的还是钢厂,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小流通企业对大钢厂,千家万户的中小钢贸商与大钢厂形成了尖锐矛盾,在钢材市场中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因素都在起作用,还是一种相对不成熟的钢材市场。更为滞后的现象是,现今在中国,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还很深,很多政策都是给钢铁生产企业的,较少政策是加大力量推动并做大流通企业的。没有大的流通企业,没有流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势必受阻。目前,中国钢铁业也正置身于这种局面,仍然还没有一个中国钢材流通企业能和中国钢铁生产企业相匹配。

对于一种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钢市来说,且还不足20年的时间,这的确是短暂的;即使是更为广义的“物流”概念,也仅仅是1978年我国才从日本引进的。因此,面对当前中国钢贸流通领域出现很多问题、现象、矛盾,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或绝望……也许,眼前诸如资金链断裂等问题的出现,正是市场环境下对尚不成熟的中国钢贸模式所作出的一种自然发展阶段时期下优胜劣汰的必经过程。

面对当前沸沸扬扬的个别钢贸商“跑路”现象,我们务必要有更为深层次的认知,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球”新闻的局限范畴。对此,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中国信用体系缺失或尚待完善,佣金代理制极不发达,钢厂与贸易商很难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并结成利益共同体。国外发达国家钢厂很多都采用佣金代理制,钢厂和贸易商是战略联盟关系,钢厂不能随便损害佣金代理商的利益……而现今阶段,基于中国目前的信誉体系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战略联盟难度很大。

同样,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也需要通过对资金或信贷运营来实现最终盈利目的。因此,商业银行和钢贸商之间的市场合作关系、利益共享关系等,都处于一个尚待完善的时期。

同时,我们还应该知晓中国的国情。钢材在中国仍然正处于一种总体的高消费期,但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又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其产能与消费受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影响较大,价格波动也相对较大,由于大部分钢厂是国有的,抗风险能力大,而大部分钢材流通企业是民营的,抗风险能力弱。

因此,目前中国的钢材流通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必须作出必要的变革,用现代流通理论与现代流通模式来改造和替代传统流通观念与传统流通模式。

不可否认,身处苏南地区的“苏南钢铁”的确又表现出了苏南发展模式中对商品属性所特有的敏感性——正当我们在深入探究钢铁行业如何兼并重组、调整结构、拓展市场之际,沙钢及永钢等苏南钢铁却已经用极其敏锐的市场“嗅觉”,预期了未来中国钢铁要面向全球而全方位突进的一个至关重要大前提:建立国际化的钢铁大物流平台,且已不失时机地抢先启动。

由沙钢集团作为投资主体,联合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主要是钢铁企业、知名钢铁信息平台共同投资的玖隆物流园的建成投运,将对华东地区乃至国内外钢铁物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是沙钢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项目,其立足华东、面向全国、融合国际。预计投入运行后将会实现2000~2500家入驻商户,销售收入会超2000~2500亿,它的集聚效应不仅将对苏南地区乃至中国钢铁产业综合运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这,正是苏南企业的市场意识,正是苏南钢铁的开拓精神,更是“苏南模式”在新时期的一种内涵因素的体现。

我们再将话题适当延伸,从更深层次看,沙钢等苏南钢铁运筹帷幄并大手笔投资中国钢铁大物流,不仅仅是一项眼光超前的、提升未来钢铁业运行空间的、改变传统钢材流通模式的战略举措,而且渗透着“苏南钢铁”的慧眼……中国的民营钢企作强了,钱该往哪儿投资?当前中国传统产业已然过剩,而基础设施建设又被牢牢地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一贯的风格就是傍央企,民营投资一直处于明显劣势;在很多行业中,一些维护现有利益格局的政策法规或多或少地构筑了准入壁垒,民营资本能否进入已成为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而在此背景下,沙钢又一次清晰地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最擅长的、最熟悉的事情去作。

如果用真正土生土长的苏南人、沙钢老总沈文荣的话说,就是:“钢铁物流是钢铁工业的延伸,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行业。我们从事钢铁制造30多年,对钢铁物流也有所了解,知道该怎么去做……”

我们再将话题进一步延伸,从更大的视角去看,或许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都相对是过剩的,而当前中国乃至全球暂不过剩的就是服务业。而钢铁物流,无疑是属于一种服务业的大范畴,尤其是当中国的钢贸物流走到今天的历史阶段,在制造业普遍微利的大环境下,贸易商如果继续用传统的靠吃“过水面”、“赚差价”等旧有的贸易方式经营,继续赚钱已经很难了……是中国钢贸流通体制的客观需求、是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中国钢铁与世界钢铁一体化进程的形势,促使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地尽快改革中国过于分散的传统钢贸流通体制,进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钢铁大物流……而这一历史性的新机遇,又被苏南人看准并抓住了。

回顾近10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钢铁制造业的集中度,但实际上却更分散了。或许通过钢铁物流的整合,能倒逼钢铁制造业的整合。通过现代物流大平台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来为钢铁制造业服务,这就等于是钢铁制造业集中度的一种提高,而这个过程,在新时期的苏南大地上已经孕育并率先开始了……

这,就是苏南人的睿智;这,就是苏南人的锐气;这,更是苏南人善于在困境中捕捉市场先机的一种机敏性格。

当然,很多事物都难以十全十美。尤其当前全球经济变幻莫测,新生事物更不会一帆风顺,或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但是,相对于一些陷入困境的钢企“坐等政策”之传统旧习,主动“开拓创新”的精神势必更富有机遇性。

面对“钢铁困局”不必过于消极,面对“钢贸困境”也不必过于悲观。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战略眼光,不等不靠,竭力寻找先机;唯有大手笔,方能克大难。

无疑,置身于新时期背景下鉴往“苏南模式”,仍有很多值得回味之处……

(中国联合钢铁网 徐刚)


中联钢:如何破解当前钢铁行业困局?

正视钢铁困局 铲除观念积弊/系列报道(6)

正视钢铁困局 坚守生态红线/系列报道(5)

正视钢铁困局 明辨企业差异/系列报道(4)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钢贸体制/系列报道(3)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规模评判/系列报道(2)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决策取向/系列报道(1)

中国实业迷途:沙钢转型“狩猎”

钢铁困局继续 “苏南钢铁模式”崛起

2012(第六届)中国钢铁原燃料高峰论坛/专题 


≥ 最新消息   ≥ 财经大事   ≥ 新闻解读    ≥舆情关注

热点专题 钢市 矿市   资金 房地产 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 数据之辩 发布会

【免责声明】:中联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不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此信息仅供客户作为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联钢无关。


本信息(报告)版权归中联钢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中联钢客户使用。未经中联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送、发布、复制本报告。中国钢铁联合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