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首季:汽车产销负增长 自主轿车销售降4.1%

2012-04-28 16:15
0

    [昨日要闻回顾]

二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将低位趋稳

上期所下调各品种交易手续费标准

野村:中国一季度劳动力市场持续趋紧

印尼将严控矿业投资和矿产品出口

阶梯电价不搞全国一刀切 80%用电量不涨价

小房企破产大房企抄底 房企面临新一轮洗牌

进口铁矿石频现质量隐患 京唐港近半不合格

销量和价格双降 华菱钢铁一季度亏7.13亿

中国的进口铁矿石价格跌至每吨148美元左右

钢价弱势 打击了河北钢铁集团生产积极性

物流或出新政:适当增加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

国家税务总局:西部鼓励类产业可享15%优惠税

花旗:大宗商品繁荣超级周期即将结束 石油例外

业内揭示:从未亏损过的大型民营钢企也开始亏损

房企误判调控政策会松动 指望房价出现大幅反弹

温州民间借贷走向阳光 借款10万 一月还款1500

非洲正成全球经济亮点/人民币对美元首破6.28

渣打:中美经济二季度重拾动力

攀钢西昌钢钒210万吨冷轧工程开工建设

“福能万业物流”将投资18亿元在福州建设煤炭物流中心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 追加宽松货币措施


 

一季度汽车产销负增长 自主轿车销售降4.1%

一、一季度汽车产销基本数据

2012年一季度,汽车产销分别为478.42万辆和479.27万辆(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同),同比分别下降1.83%和3.40%。其中,乘用车产量377.12万辆,比同期增长1.10%;销量377.37万辆,比同期下降1.25%。商用车产销分别为101.31万辆和101.9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40%和10.60%。乘用车中轿车的产销分别为257.97万辆和256.12万辆,分别比同期下降0.05%和2.17%。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汽车销售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经销商的批发数据,批发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实际零售数量。

二、一季度运行状况分析

1、汽车工业产销出现负增长。一季度汽车工业出现下滑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经济增速下降导致汽车需求尤其是商用车增速大幅放缓;另一方面,汽车消费环境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整车出口仍维持稳定快速增长。一季度整车出口19.13万辆,同比增长20.8%。但是从国际贸易大环境看,国际经济仍然低迷,国际间的贸易保护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总体出口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3、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继续下滑。一季度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161.7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87%,占有率同比下降3.1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轿车销售71.18万辆,占轿车总销量27.79%,占有率同比下降4.10个百分点。

4、汽车进口仍保持高速增长。1-2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18.2万辆,同比增长25.3%,进口汽车在国内市场份额提升。在进口车中,乘用车为主体,且主要是大排量车。1-2月份进口乘用车中,3.0升以上乘用车占15.5%,2.0-3.0升乘用车占49.8%。

三、全年趋势展望

全年汽车产销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首先,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延续了去年以来回落的态势。当前,一方面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另一方面国内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两方面因素决定了今年国内经济增速将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

其次,国内汽车消费环境长期积累的矛盾激化。近年来汽车爆发性增长带来的环保、交通拥堵、停车难等许多社会问题,都会影响到潜在消费者购车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各城市当前并未准备好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城市对汽车管理趋于行政化,习惯用“限购”等行政手段,回避汽车社会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限制了汽车消费。

第三,汽车政策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今年国家将出台的乘用车第三阶段燃油限值标准、公务车采购细则、车船税减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重点产业布局调整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等系列标准、规划和政策基本上以调结构为主要方向,着眼于我国汽车产业长远发展问题,但对短期市场增长无明显影响。“三超”公路治理行动、校车管理和强化将对商用车市场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商用车尤其是货车市场仍然难有起色。

受上述经济形势、消费环境、政策出台等多重因素影响,预计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产销量将维持在去年全年水平。(发改委) 


≥ 财经大事  ≥最新观点  ≥ 产经动态 ≥ 新闻解读

热点专题 钢市 铁矿石   资金 房地产 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 数据之辩 投资 发布会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