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要闻 >> 正文

独家视点:别将钢厂如期“拉涨”当“行情”

2012-02-10 20:01
0

今天(2月10日),宝钢上调了部分钢材品种价格。一时间,舆论似乎立即“捕捉”到了一个钢市“重大”行情契机,纷纷给予关注。

其实,对于宝钢的例行调价政策,大可不必如此过于敏感或揣测;而对于紧随宝钢之后的国内主流钢厂可能进行的“借势”调整,也同样不必太在意。

为什么……?

从国内钢市历年的规律来看,每当钢市在相对较长时期处于低迷的后期,尤其到了每年“两节”(元旦、春节)之后的当口,国内主流大钢厂都会适度调整部分钢材品种出厂价格,这早就已经是不用预期的“行情”规律了。假日已经结束,期待春暖花开,无论市场供需变化如何,各行各业都已陆续恢复日常工作;此时无论钢厂或贸易商,也都会适时做一些“期盼”性的、“拉涨”性的小幅价格上调,这既很平常,也很正常,又符合常理。

从近年来钢市行情现象来看,往往在春节过后的短期内,在“气候渐暖”、“项目复工”、“心态盼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钢市经常会出现一波“拉涨式”小幅回弹现象(钢厂主动拉涨,侧重提振市场信心;贸易商谨慎观望,能抬起价就抬);我们也许还会发现,在春节之后两周的价格几乎皆是上涨的(尽管涨幅或有不同),而春节之后的第四周、第六周、第八周的价格上扬概率也颇大,尽管今年有品种价格分化。因此,我们对于此间无论是钢厂或贸易商的某些“拉涨”、“跟涨”、“调整”等举措,也不必当作什么大的行情,几乎年年类似。

从国内主流大钢厂的特征看,现阶段下的中国主流大型规模化钢铁生产企业在基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前提之下,握有对钢材价格的主控因素,或更加直白地说,即:对于享有某些钢材品种绝对市场占有率的大型规模钢铁生产企业而言,对其自身的某些优势钢材品种的价格调整(涨价或降价),从根本意义上是不可能让经销商或用户牵着鼻子走的,更不会受舆论干扰或左右其独立实施符合自身产品结构特性的价格营销策略。

从不同钢厂的竞争力差异看,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产业,客观上都存在企业间的竞争力差异,而对于同一市场背景下因产品差异所造成的生产成本等制约因素,各企业的消化潜力及承受能力也是不可能完全在一个水平上的。因此,各企业对因某种因素而决定的成本上涨也不可能具有完全等同的适应能力,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或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等同的。实践证明,各钢厂的产品结构各异,市场占有率不同,产品订单情况不同……片面跟风只是短期内托出个涨价“氛围”,以期作用于钢市。但若市场需求的确有改善,那将另当别论。

从宝钢的独立营销策略来看,作为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的独立营销行为主体的钢铁生产企业,在市场上实施何种“营销价格策略”,大可完全不必去“顺应”或“深得”谁的心。而恰恰相反,一个真正具有综合市场竞争实力的优势钢铁企业,届时是否能有效占领市场“独特个性先机”并赢得市场“价格策略卖点”,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自己独立判断、运筹、驾驭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要应对并适应当今国内变幻莫测的钢市,关键是要结合企业自身产品实际而独立决策,宝钢在此方面的意识和实力已胜出国内钢企。

……

仅截至当前情况看,钢铁下游领域的运行尚未有明显的需求利好或政策利好,只是节后随着大自然气候逐渐转暖、各领域工作都逐渐恢复常规状态、节前暂时停止施工的项目陆续恢复……加之钢市久低不振后的钢厂和贸易商的双重“叠加盼涨”心态影响,钢厂“适时、适度”往上调调价,贸易商“适时、适度”往上绷绷价,这很自然,也很正常,不必就此过于敏感或拿宝钢的“例行”调价程序当作什么大行情,没大必要。

市场需求真正凸显了,钢厂不拉涨,钢价自然也得涨;市场需求尚未真正转暖,钢厂即使拉涨,钢市也暂时难有大转折。

中国的钢厂太多,中国的钢贸商更多,无论哪边稍微一“跟风”,非需求支撑下的“行情”又得“波动”一回,跟不准,就倒霉。

宝钢上调个价格,不必太过于看重--还是应该把更多注意力,集中于密切关注市场。

(徐刚 中国联合钢铁网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中联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不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此信息仅供客户作为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联钢无关。


本信息(报告)版权归中联钢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中联钢客户使用。未经中联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送、发布、复制本报告。中国钢铁联合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