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环保税法获通过,税法并举合力治污

2016-12-26 06:56
0

【近日要闻回顾】

钢铁电商烧钱时代结束? 中频炉等落后炼钢产能将遭全面“围剿”!

新闻辑要 石家庄推出最严治霾令的尴尬:空气质量指数仍破千

2016年家电业跨入大并购时代 电力十三五:有序推进体制改革

环保部通报重度污染天气情况 河北多家钢企重霾期间恶意应付检查

渤海钢铁千亿债务难愈信用创伤 矿企结束限产煤价黄金时代或消逝

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有望下调 专家预测GDP增速将为6.5%左右

重大水利工程完成九成 明年再新开工15项工程 投资将超9000亿

6天净投放5100亿元 央行年末宣战钱荒 “紧日子”何时到头

央企混改2017年或迎来实质性进展 地方版国企改革方案陆续公布

人民币汇率破7近在咫尺 央行马骏:美元未来走势不会是单方向的


 

(原标题)税法并举方可形成治污合力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税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我国环保治污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去年“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按日连续计罚等规定,让新环保法被赞真正“长了牙齿”。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后,排污企业将被套上“金箍”,直接受到经济约束。

从环保法到更加具体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再加上各种法规、规章,我国环保领域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但在严峻的污染形势面前仍显得力度不够,尤其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弊端仍然存在。

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时,有委员直言,如果企业排污给社会造成1亿元损失,罚款只有1000万元,法律的震慑力是不是难以体现?在增加环保投入和被罚款之间,一些企业难免会打自己的小算盘——如果罚款抵不上增加环保设施的投入,企业就很可能甘愿认罚也要继续排污。

此次通过的环境保护税法,就是从税收杠杆入手,令企业多排污就多交税,少排污则能享受税收减免,通过构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绿色税制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倒逼企业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水、土壤的污染治理,有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罚款这种“秋后算账”的办法,往往无法弥补全社会承担的污染成本。法律制裁也不应该止于罚款,建立更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势在必行。

可喜的是,呼应人们对天蓝地绿水清的期盼,我国环保领域的法律正在加快完善,一些法律的效力已经显现。此次出台的环保税法有望通过税、法并举,形成治污合力。(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 高敬、郁琼源)

————————————————————————————————

【新闻观察】

独家视点:中国钢铁丰功伟绩犹存 转型升级乃必由之路 (2013.12.16)

独家视点:莫局限于“量化”指标 产能或随“环保”而变 (2013.10.16)

———

独家视点:钢铁,谁能真正厘清“民企与国企”优劣?(2014.10.23)

独家视点:“钢市悖论”中的“社会成因”亟待化解  (2013.06.10)

 

独家视点:国务院严打“地条钢”意味着什么?(2016.11.29)

独家视点:钢企转型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2016.08.11)

———

独家视点:要新姿态,讲法治,别任性 (2015.03.15)

独家视点:要识大局,别较真,重务实 (2014.03.16)

———

独家视点:钢企转型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2016.08.11)

独家视点:道理已经“过剩” 自律严重“短缺”(2013.08.07)

———

独家视点:中央保持改革定力 钢企必须主动转型 (2015.12.22)

独家视点:“四个事关”与“一个重点”督迫钢企嬗变 (2013.10.15)

———

独家视点:执行“偏差”≠政策“偏颇”(2010.09.08)

系列报道:正视钢铁困局 坚守生态红线 (2012.08.28)

———

独家视点:“数据失真”现象何时能了?(2016.08.25)

独家视点:务必重视中央强调做到“言必信、行必果”(2013.12.13)

——————

独家视点:2016,要付出“改革和转型”的必要代价 (2016.01.01)

独家视点:2015,承受“法治与市场”下的痛苦转型 (2015.01.01)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市场研究、分析、预测

宏观政策 热点关注 走进市场 铁矿石 钢材 行情快递 独家观点

中国联合钢铁网数据终端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