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中国海外受困投资或达1.6万亿 能源矿业占六成以上

2015-12-03 10:42
0

【昨日要闻回顾】

新闻辑要 国企债务突出 政府将不会再兜底救助

目前钢价“可能还不是真正的最低价”

国内铁矿石生产体系正在“塌方”?民企先抽身 

史上第五差 大宗商品经历噩梦般11月

青岛港再次刷新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

国务院部署在多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

10个问题让你看懂“供给侧改革” 商务部监测:上周钢价跌1.1%

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面对雾霾政府有义务保护公民健康权

钢企老总:停产1天损失超300万 环保官员:停产后再点火污染更重

发改委:松绑企业债 限产令亟需落地:“僵尸企业”难抑增产冲动

华菱钢铁总经理换人 26家钢企年报预告 22家出现亏损或净利下滑

10家央企前三季亏超百亿 多靠政府补贴 第三轮巡视查已处80多人

Vale:前三季出现10年来首亏 预计:中国需求峰值应是9-9.4亿吨

楼市:政策蠢动?还是岁末效应再现 车市:反弹是假象?压库再现

钢市“寒风频吹”焦炭“瑟瑟发抖” 钢铁去产能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支持国内钢铁等企业“走出去” 浙江银行业竞相推出跨境新业务

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究竟何时才能达标?环境专家预计:在2030年

12月1日起南京启动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明年起有偿使用 涉及钢铁业

中国制造业PMI创年内新低 连破荣枯线 凸显“供给侧改革”紧迫性”


 

中国海外受困投资或达1.6万亿 能源矿业占六成以上

据香港《南华早报》12月2日报道,中国过去十年折戟海外的投资规模已经高达2500亿美元左右。

报道称,据政府知情官员透露,2005-2014年间陷入困境的中国海外投资规模累计达2,460亿美元,其中能源与矿业投资额占到60%以上。因信息并未公开而不愿具名的官员称,遇到的障碍包括外国政府阻挠、自然灾害、无盈利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

另一项私人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在海外“陷入困境的项目”有161个,金额合计达2,608亿美元。其他指标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已经投出或者计划投往海外的资金,有超过三分之一遭遇挫折。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2014年间共计向海外投资6,310亿美元。

中国总理李克强上周表示,中国未来五年海外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1万亿美元。伴随着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货币篮以及对人民币的使用增多,要想在海外投资时避免遭遇更多挫折,就不能再像过去政府与私人企业都侧重收购战略性大宗商品和能源资产时那样无章可循。

“过去十年中国花了大量的钱,但却没有多少回报。”研究过中国海外投资的华盛顿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政策研究学者Derek Scissors表示。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230亿美元纪录高位,首次超越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规模,后者为1,200亿美元。(来源:和讯网  作者:梁千里)

———————————————————————————————————— 

人民日报:投资对象国选择关系企业走出去成败

新世纪以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2亿美元,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对于提高对外投资效率、降低对外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区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于集中在发展中国家。2013年,我国对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非洲的投资比例分别为71%、13%、6%、4%、3.1%、2.9%。投资区位过于集中不利于实现资本的全球优化配置,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和社会不确定性较大,投资风险较高。还应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掌握了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和工艺,导致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对外投资既包括针对发达国家的“上行投资”,也包括针对发展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下行投资”。一般来说,上行投资有利于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下行投资则可以实现产品的第二次生命周期。所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应根据实际,综合运用这两种投资方式,避免畸轻畸重……(详细

→新闻追问:注资海外权益矿究竟能否获益?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市场研究、分析、预测

  宏观政策 热点关注 走进市场 铁矿石 钢材 行情快递 独家观点

  中国联合钢铁网数据终端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