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青岛港风波:揭融资贸易潜规则 银行睁只眼闭只眼 148亿资金受累

2014-06-13 13:48
0

【昨日要闻回顾】

今日新闻辑要 暴风雨前的平静:下一次金融危机前兆悉数登场?

中国金属融资调查引发新加坡银行界担忧 青岛港融资调查或扩至铁矿石

河北:重视环保 看轻GDP 民营钢铁企业或已经失宠 部分面临破产

唐山矿厂停产仍发薪 员工说:老板很有钱,支付这点工资不算什么

唐山产量存疑 钢厂盈利尚可 南非罢工现新进展 铂族金属双双大跌

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下放审批权限不会导致产能过剩愈演愈烈

据华尔街日报:宝钢海外收购遇对手 澳企收购Aquila大量股票

宝钢试水大型国企股权激励 抛近两亿回购 限制钢材进口倾向扩大

央行今日正回购400亿元 5月末M2同比增13.4% 5月贷款增加

发改委投资审批制改革发布会/实录 中国5月新增信贷创逾10年同期新高

大摩高盛同唱一首:看空铁矿石 高盛:中国经济或重演去年下半年反弹


 

青岛港骗贷17家中资行148亿资金受累 监管层曾预警

[“贸易商利用从银行获得的授信占压资金,并将融得的资金投向回报更高的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而吹高了铁矿石融资、融资铜的泡沫。”]

中国青岛港不断发酵的有色金属融资骗局正在浮出水面。过去几年对铜融资领域广泛存在的重复质押、过度融资等游戏手法防患不够的当地银行业正处于坏账危机爆发的前夜。

6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青岛银行业某机构获悉,自5月底公安机关介入青岛港融资欺诈案开始,当地银行业迅速展开一轮排查。

某机构数据显示,青岛当地至少有17家中资银行卷入铜、氧化铝等有色金属融资业务,这17家银行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华夏、民生、兴业、招商、中信五家中型银行,还包括恒丰、齐鲁、日照、威海、潍坊等山东本地金融机构,再加上河北银行一家异地城商行。

知情人士透露,上述17家金融机构涉足青岛港有色金属贸易融资业务的融资额在148亿元上下,其中进出口银行单家就在40亿上下,多家大行涉及金额都在10亿上下。

“盖子终于揭开了。”青岛当地一位资深银行人士表示,各家银行对铜融资背后的影子银行链条心知肚明,“只有潮退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上述银行业人士看来,青岛或许是下一个“江浙”,只不过,银行体系坏账危机从钢贸融资转换成了铜、氧化铝等有色金属融资。

150亿是一个什么概念。21世纪经济报道从当地人民银行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季度末,青岛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9984.6亿,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285.3亿;150亿相当于当地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5%,制造业贷款余额的6.5%。

青岛港口有色金属融资欺诈事件在金融机构引发的反响也在发散。下一步,银行势必将收紧融资信贷,彻查现有融资信贷的抵押品,这将进一步加剧坏账暴露进程。

铜融资等领域的猫腻并没有什么新鲜事。国内商业银行铜融资,普遍存在三种模式,其一,信用证模式,其融资路径是进出口企业通过境内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90-180天信用证,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再将铜卖给贸易商。

但企业收到现货铜并转手卖出往往只需不到60天,这个时间差,对于企业而言,相当于进行了一次低成本短期融资。

除了信用证模式,铜融资还有仓单质押模式和融资平台模式。前者是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注册保税库仓单再向银行申请仓单质押美元贷款,最终投资于高收益项目和资产,赚取利差;后者则需依赖另一实体主业。

上述三种模式彼此不互斥,信用证和仓单质押贷款往往连环使用,这使得铜融资成为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黑洞。

“贸易商利用从银行获得的授信占压资金,并将融得的资金投向回报更高的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而吹高了铁矿石融资、融资铜的泡沫。”据上述银行人士介绍,这恰是过去几年钢贸、有色金属过度融资的核心症结所在。

此前,银监会办公厅曾向贸易融资发达的沿海省市下发《关于开展进口铁矿石贸易融资情况快速调研的通知》。

早在4月底,银监会季度监管会议上,银监会就已警示,“钢贸行业的违规融资模式有被复制到铜、煤炭、铁矿石、大豆等商品贸易融资领域的迹象。”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首次与产能过剩行业、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并列成为监管机构重点防范的信贷风险领域。

对于卷入青岛港有色金属融资骗局的外资银行,此前就有包括渣打银行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宣布叫停针对部分中国新客户的金属融资业务。

6月12日,接近当地外资银行的人士透露,外资银行正在积极防范其他案件发酵,预先排查其他客户。

当地多家中资银行也向记者表示,正在考虑通过法律诉讼渠道来保全资产。(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丁默)


青岛港风波揭融资贸易潜规则 银行睁只眼闭只眼

交易所面临“互联网革命”

近日,青岛港曝出的铜融资仓单重复抵押事件让多家金融机构卷入其中,市场对事件也作出反应,铜现货、期货价格均出现下滑。是否还有更大问题在调查中暴露出来尚不得而知。

但该事件对国内大宗商品融资领域的冲击已经显现。企业、贸易商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未来在互信、授信问题上的纠葛势必愈演愈烈。

不过,对于融资危机,国内已经有一批企业、机构在着手进行交易所的“互联网革命”。《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刚刚结束的齐鲁商品论坛上了解到,落户青岛的齐鲁商品交易所(下简称“鲁交所”)正在搭建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信用平台,试图化解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任危机”。

实际上,在此之前,以钢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行业已经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信用平台,但受到资源、仓储、物流、客户等因素的限制,加上传统的交易风险并未消除,初尝“互联网”的交易机构尚未改变行业现状。

融资危机

据媒体报道,6月9日青岛港方面已经证实,政府正在对与该港铝、铜库存相关的融资骗贷案进行调查。中信资源称,已在今年6月3日就该集团的氧化铝和电解铜向青岛法院申请并取得查封令,青岛港的有关单位也已收到通知协助执行该集团的氧化铝和电解铜的查封令。

受访的银行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青岛港的风波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银行对各类融资对象的信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过钢贸商跑路,小企业拒绝还贷的问题,我们现在不敢给企业放贷。”上述高管表示,银行希望给企业放贷,但对各类造假、重复抵押的情况无法完全把握。据了解,一些自行展开调查的外资银行亦推迟与中国大宗商品贸易商达成新的融资协议。

就铜融资造假现象,一位多年从事大宗商品贸易的企业负责人6月10日告诉记者,重复抵押的现象是“潜规则”,由于银行对仓单没有严格的监管,致使很多贸易商会用一张仓单去多家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最后只要钱能还得上,银行也没什么说的。据我所知,银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上述人士认为,此次事件只是将大宗商品领域的“潜规则”暴露出来了,相关方的高调态度不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据了解,铜融资是中国企业要在银行开具进口信用证并支付保证金,数额取决于企业信用,期限通常是三到六个月。

不过,从市场反应看,对于大宗商品融资暂停的担忧已经影响到了商品价格。最新的数据显示,较事件发生前,沪铜下跌近1000元,伦铜下跌近100美元。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储存在各港口的铜数量庞大,据估计,仅上海就有约50万~60万吨铜存放在保税仓库中,占全球总供应的2.5%左右。高盛预计,更多的铜将会回流到中国或LME。

高盛的一份报告认为,银行业有可能普遍提高对中国大宗商品融资交易的门槛,以便全面降低这一领域内的曝险。

交易所“突围”

虽然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监管部门将对商品融资实施额外的监管,但市场的反应已经出现。而且业内人士认为,一旦调查大规模地展开,可能更大规模的重复抵押问题会暴露出来。

“这无疑会对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互信产生负面影响,融资与放贷方都会变得很纠结。”6月5日,在2014年齐鲁商品交易论坛上,来自山东某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中小企业而言,亟须一个融资“担保人”。

上述人士透露,之前,山东的几家商业银行曾有过建立“统一授信平台”的想法,但涉及到仓储、物流等多个行业,最终还是认为由第三方机构来做更合适。据了解,成立于2014年初的鲁交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产业链金融而建立的。

6月5日,鲁交所总裁李珩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要做“大淘宝”,在传统的商品交易所报价、套保基础上,为企业、贸易商做信用平台,代融资方与金融机构打交道,降低融资风险。

李珩迪强调,鲁交所要做的是线下交割,组织和管理符合银行标准的物流、仓储。“货物由物流公司和交易所双重监管,银行的风险就降低了,未来实体企业只需要动用少量的货款,就能获得整个仓单的授信。”

受访的企业家对记者表示,实际上很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短期的,一个月甚至是半个月,但银行授信非常慢,往往要两三个月。“有的企业就铤而走险拿高利贷,增加了经营风险。”李珩迪透露,鲁交所正在与某国有商业银行谈“一单通”的模式,可能一周之内就能放款。

事实上,这种以授信为目的的平台搭建并非鲁商所首创,在钢铁领域已经相对普遍。据了解,目前全国已经有多家企业或机构构建了钢铁电子交易平台。

长江商学院教授胡捷认为,传统的交易所要进行“互联网改造”的难度比外界想象的要难,反倒是新生的交易机构容易抓住机会,但未来这个行业必然会面临竞争与整合。(中国经营报 方辉) 

→中国金属融资调查引发新加坡银行界担忧 青岛港融资调查或扩至铁矿石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2014年“两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城镇化

  大数据 海鑫迷局 贸易商看市 钢市  煤市 雾霾 热钱 上海自贸区 利率放开  

钢铁电商 融资矿 进口铁矿石资质 铁矿石期货 矿市

中国钢铁产能之辩 环保压产及转型升级

钢贸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地方债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