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政策法规 >> 正文

我国酝酿再度提高稀土资源税

2014-05-20 05:44
0

【昨日要闻回顾】

今日新闻辑要 央行官员:中国企业杠杆率超过100% 总杠杆率183%

我国钢铁业正呈现积极变化 关注钢铁生态链:今天怎么过?明天往哪走?

目前钢铁企业负债约3万亿元 银行抽贷1400亿 钢厂不敢停产

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谈企业并购时机:钢铁“抄底”尚需两三年

印度最高法院暂时关停26座铁矿 或致今年印度铁矿石产量减少1/3

全球钢铁过剩产能持续扩大 兼并重组期临近 严格新建产能核准

力拓与几内亚将达成西芒杜铁矿投资框架协议 总资源量达50亿吨

巴西经济景气指数再创新低 美联储布拉德:首次加息或在明年一季度


 

我国酝酿再度提高稀土资源税 总储量下滑严重

国家酝酿再度提高稀土资源税

WTO诉讼虽落败 稀土调控出新招

面对稀土WTO诉讼败局,部分稀土产品出口关税将取消的现状,国家对稀土调控和整合力度将再次收紧。《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相关部门正在着手酝酿再度提高稀土资源税,对内调控稀土行业的手段加码。

“国税总局、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都正在讨论和酝酿中,估计下半年出台。”上述人士说,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可能稀土资源税将在现行的标准基础上大幅上调,具体比例仍在讨论中。

提高稀土资源税被众多业内人士看作是调控稀土行业的重要手段。上述权威人士对记者坦言,提高稀土资源税税率,从源头上提升稀土的市场价格,使之体现出资源的稀缺性与开采的环境成本,并通过价格的上升改变供求关系,有效减少走私与其他国家购买囤积稀土现象,同时有助于减少因为WTO败诉对我国稀土管理带来的负效应。

实际上,为改变稀土被当作白菜大规模贱卖的状况,我国曾采取多项政策措施。2007年,我国开始对稀土生产实行指令性规划,并逐年减少出口配额以限制稀土出口,并自2011年起提高个别稀土产品出口关税,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2011年4月首次大幅提高稀土资源税。记者了解到,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微博]首次下发通知,决定自当年4月1日起,统一调整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上调幅度逾10倍。当时调整后的稀土资源税税额标准为:轻稀土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60元/吨;中重稀土包括磷钇矿、离子型稀土矿,30元/吨。

“一旦资源税再次大幅上涨,企业的成本将会更加高。”一位稀土行业资深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另一方面,资源税税额大幅提高,说明政府正在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稀土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稀土价格有可能会走高。

统计显示,经过2013年四季度的持续下跌,稀土价格已经接近2013年年中时的底部水平。以稀土主产区的包头为例,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稀土企业34户,1至3月开工率91.2%,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同比下降25.3%;实现利润仅2.1亿元,同比下降4.7%,从出口情况来看,稀土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00万元,同比下降47.2%。记者了解到,拥有采矿权的稀土大集团将会优先受益,包括包钢稀土、厦门钨业(24.17, -0.19, -0.78%)、五矿稀土、广晟有色、中铝及赣州稀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加上中国对稀土的需求减少,稀土价格暴跌,同时减轻了国外启用新开采点的压力。据外媒报道,虽然美国钼矿公司再次启用了加州芒廷山口的一个老矿山,马来西亚从一年前起就准备从澳大利亚购买稀土,地质学家过去一些年也在全球发现数百个新矿床,但在中国以外建设新开采点的热情已明显减弱。

种种迹象表明,通过税收来突出稀土的稀缺性已迫在眉睫。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称,直到2020年中国都将保持重稀土领域的垄断地位。目前,全球约90%的稀土产品仍然来自中国。“国外对中国稀土的需求可能会‘卷土重来’,特别是在关税取消后,只有通过对内监管来保护珍贵的稀土资源。”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据统计,我国稀土储量仅剩2700万吨,在世界总储量中占比由过去的70%以上下降至目前的30%。按现有生产速度,我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至20年,未来极可能需要进口。(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杨烨 北京报道)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2014年“两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城镇化

  大数据 海鑫迷局 贸易商看市 钢市  煤市 雾霾 热钱 上海自贸区 利率放开

融资矿 进口铁矿石资质 铁矿石期货 矿市

中国钢铁产能之辩 环保压产及转型升级

钢贸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地方债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