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IMF专家:中国已是过度投资 巨大负担为居民承受

2013-04-16 06:26
0

【昨日要闻回顾】

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汇总

机构分析师看中国一季度GDP

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期螺及电子盘下跌 商家信心受创

3月份国内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6%

国家能源局拟下放电力煤炭项目审批权

统计局回应城镇化率数据差异:数据来源不一样

美国对华钢制螺杆作出反倾销行政复审初裁

李克强对话民营企业家 为民营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环境

去年国内17家上市钢铁企业共计亏损75.2亿元

宝钢股份回购款已使用73% 窗口期暂停回购

行业旧闻再次重提:铁矿石期货晚推不如早推

多部委寻治雾霾政策储备 行政问责企业监管在列

耶弗拉兹:去年营收同比降10% 可销铁矿产量降2%

国家铁路局三定方案正式下发 取消14项审批权力

证监会:强化虚假信息监测 对始作俑者精准打击

企业家期望政府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财税改革三大重点事项无可回避 促进社会和谐长治久安

俄梅切尔公司和中国宝钢计划在两国发展合资项目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回升 房地产略有下降

成品油第二轮调价窗口或开启 下调可能性较大


IMF专家:中国已是过度投资 巨大负担为居民承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称,政府已意识到挑战,正在减缓投资增长并促进消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昨日发布其研究报告称,中国已是过度投资。

他表示,虽然不至于出现危机,但由于高投资造成的较大隐患不容忽视,在中国,为高额投资进行融资所造成的巨大负担为居民所承受。

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近50%

李一衡是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IMF驻华代表处共同举办的座谈会上发布此项研究报告的。

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已接近50%。2007年至2011年,为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政府进一步提高了投资比重,中国这一时期已经过度投资。以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超出均衡水平12-20个百分点。

李一衡认为,中国过去20年间出众的经济增速与长期保持大规模投资有关,但由于边际效应递减,未来要保证同等经济增长,需要越来越大量的投资,所以这种发展模式不能持续。在这一方面政府已经意识到面临的挑战,并且加快采取措施致力于调整经济,减缓投资增长,并促进消费。

融资负担约为GDP的4%

研究报告认为,由于中国投资的融资来源主要为国内储蓄,所以中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较低。然而,并不意味着中国这种投资行为没有成本和代价,相反,相应成本将通过各种隐性的财富转移形式被分摊到其他各个经济部门。

李一衡认为,中国高储蓄率并不合理,因为在金融系统的控制作用下,实际上形成了居民和中小企业对大企业进行补贴和财富转移。因此,当其他国家过度投资的高额成本通过银行资金压力或外汇市场危机形式爆发时,中国的经济危机则可能发生在脆弱补贴系统的某一个环节。

报告称,在金融部门作用下,在中国为高额投资进行融资所造成的巨大负担实际上为居民所承担,该负担每年约为GDP的4%;同时,由于大企业被赋予了融资优先权,中小企业为获得资本支付了更高的价格。

- 相关

“老龄化将带来税收压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昨日在一份关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由于养老支出增加以及劳动人口占比减少,中国税收将面临压力。

报告称,未来养老金、医疗保健和其他为老年人提供的福利计划将带来更高的政府支出压力,同时,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从而带来较低的税收维持力。

假设退休年龄不变,中国劳动者与退休人员的比例从目前的约5:1下降到2030年的约2:1。假设税收结构不变,每个劳动者的税收负担将增加2.5倍,才能使政府的税收收入保持目前的水平。

李一衡认为,个人所得税最有可能受到不良影响,间接税也会面临压力,因为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倾向于在物品上花费少,在不经常征税的服务上花费多。国际经验显示,与老龄化相关的税收减少对所得税和工资税的影响特别明显,但也同时影响到营业税及财产税。(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蕾)


≥ 最新消息   ≥ 财经大事   ≥ 新闻解读 

     两会 城镇化 钢市 矿市 煤市 钢贸 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每日滚动要闻  最新热点精粹  贸易商看行情  雾霾与钢铁业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