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期货常识 >> 正文

钢铁行业宏观基本面分析

2011-12-27 13:25 来源:中联钢
0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工业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正在加快重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钢铁工业仍应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2008年,钢铁行业将充满变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实施,加之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日深。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增速将放缓,在此背景下,需求、投资、出口等等会有相应的变化。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预计达5.2亿~5.4亿吨,比2007年增加3000万~5000万吨,增长6.3%~10.4%。今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需求增长在11%左右,略低于去年的11.87%,笔者就我国钢铁行业近期发展值得关注的几个宏观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钢材需求依然旺盛

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维持较高增长,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将拉动包括钢铁、石油、矿产等在内的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2004年,全球粗钢消费首次突破10亿吨,达10.82亿吨。国际钢铁协会(IISI)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消费钢材11.97亿吨,增长6.8%,;2008年预计将达到12.78亿吨,增幅同样为6.8%。全球钢材消费增长主要来自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预计“金砖四国”2007年消费增幅将达到12.8%,2008年则为11.1%。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净出口国,中国的钢铁消费增长空间成为影响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看,工业化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财富的积累,都和钢铁累计消费量保持着同步增长。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由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同,钢材消费强度是明显不同的。一般说来,钢材消费强度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一是不发达阶段,相当于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时期,这一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很低;二是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1000-2000美元的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三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2000-4000美元的时期,这一阶段钢材消费强度将维持在一定高水平上;四是成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大于4000美元的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钢材消费强度缓慢下降。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重化工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进程加快。2007年我国粗钢消费量为4.34亿吨,同比增长13.1%;每万元GDP粗钢消费量为176.1千克,人均粗钢消费量为328.7千克,这两个数字均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的钢铁消费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GDP仅为2280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39%,而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工业化完成所需钢的积蓄量来看,从1901年到2006年,日本钢的积蓄量为45亿吨,美国为77亿吨,我国仅为35亿吨。无论从人均钢产量、人均钢积蓄量和人均消费量都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工业化峰值时的水平。而且钢材消费达到饱和点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达3500-6000美元、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产业达50%以上。我国远未达到钢材消费饱和的条件,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中国钢铁消费总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资源、能源和环境是三大突出制约因素

随着钢铁产能的迅速扩张,钢铁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铁矿石、水资源、运输、能源、环保五个方面条件的制约。对于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1、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不断上升

我国铁矿石探明储量约为607亿吨,其中80%为贫矿。2000年以来我国铁矿石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20.1%,2007年我国生铁产量为4.69亿吨,同比增长15.2%,占全球高炉生铁产量的49.7%。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52.1%;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由2000年的34%上升至2007年53%。

由于铁矿石主要分布具有集中性,而钢铁行业由于运输半径的存在,生产相对分散。2006年全球钢铁企业规模前10名所占市场份额为28%,而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三家铁矿石贸易量占全球铁矿石供应量的75%。在中国巨大的刚性需求拉动下,2005、2006的两个年度中,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分别大幅上涨了71.5%和19%,在此基础上,2007年上涨9.5%,2008年上涨65%-70%。在利润大增的刺激下,三大国际矿业巨头纷纷散布扩产的信息,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宣布,该公司铁矿石产能未来将达到3亿吨的规模;必和必拓也表示,到2015年,铁矿石将扩产至3亿吨;巴西淡水河谷计划在未来5年将铁矿石产量从当前的3亿吨增加到4.5亿吨。

由于我国粗钢积累量较少,废钢产出率低,铁矿石-烧结-高炉-转炉-连铸长流程将在国内钢铁工业的发展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矿石产量虽然将同步增长,但预计到2012年前,我国进口矿石占国内矿石需求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50%左右。

2、钢铁行业节水压力巨大

水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分布极为不均,其中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人均占有量更低。按照国际界定标准,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以下属于极度缺水,水已成为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3、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在钢铁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70%左右,电力占20%。2006年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45.12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06%;吨钢可比能耗623.04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6.19%。在淘汰落后进展缓慢的情况下,钢铁工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2007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32.12千克标煤/吨,仅比上年下降1.3%。

我国已经探明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2007年,我国原煤产量25.23亿吨,同比增长8.2%。从国内煤炭消费需求来看,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需求约为25亿吨。主焦煤、肥煤是炼焦的主要煤种,在全国可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基础储量中,焦煤、肥煤合计所占比例约为8%,且地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由于焦煤、肥煤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已经出现焦煤、肥煤资源的短缺。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环境,大量削减焦炭产量,我国焦炭产量占世界焦炭产量比重、焦炭出口量在全球焦炭贸易量中所占比重均已经超过50%。2007年中国焦炭产量32894万吨,同比增长16.3%;同时,当年出口焦炭1530万吨,同比增长5.56%。受国家关停小煤矿的影响,造成当前国内市场焦炭和焦煤资源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与此同时,中国对焦炭出口的配额限制、对焦炭和焦煤加征出口关税也使日本、韩国等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煤炭供应渠道。从总体上看,全球焦煤和焦炭供应偏紧、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钢铁工业一直是国家用电大户,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钢铁企业限电往往首当其冲。2007年全国发电量325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4%。用电结构重型化趋势更加突出,全国工业用电量为245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8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23个百分点。随着国家取消差别电价并完成2008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千瓦的目标,电力紧张和电价上涨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环保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排放废水量约占全国总排废水量的8%,SO2排放量约占7%,烟尘量约占8%、粉尘约占15%,固废产生量约占13%。在国家规定的酸雨、SO2“两控区”内的钢产量占全国的75%左右。

2007年大中型钢铁企业SO2排放总量756367.91吨,比上年下降0.51%;COD排放总量59964.78吨,比上年下降8.76%;工业粉尘排放总量382274.92吨,比上年下降2.79%。由于钢铁生产总量增加,全年烟尘排放总量156648.36吨,比上年上升3.02%,但吨钢烟尘排放量比上年下降10.65%。钢铁企业面临的环保治理和改造任务非常重,节能环保成为加快钢铁工业淘汰落后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5、物流成本持续上涨

由于近几年中国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物流运输也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全国铁路运量为31.4亿吨,比上年增长9%;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2.1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均低于全国粗钢产量15%左右的增长速度。近年来铁矿石的大进口和钢铁产品的大出口,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干散货运输的压力。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干散货运量28.46亿吨,铁矿石和煤炭的运量占51.12%。2007年,全球干散货运量约为29.92亿吨,铁矿石和煤炭的运量占51.77%。受此影响,反映干散货航运市场综合运价的BDI指数在2007年创下11000的历史最高,运价上涨加大了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

以上分析表明,外部支撑条件能否持续满足需求是我国钢铁工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外部的严重制约将大力推动钢铁产业地域分布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快速促进技术进步、管理提升和现代化改造的步伐;加快实现淘汰落后,联合重组、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目标。短期内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其实对整个钢铁行业平稳发展还是有好处,将“居安思危,平稳转型”变成目前整个行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市场快报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