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处置“僵尸企业”不得虚与委蛇

2017-08-04 05:25
0

【热点关注】

螺纹钢搅动“天鹅池”!产能新周期?

“债转股”四大突出问题浮出水面

马国强反驳中国钢铁“大而不强”论调

黑色系这场“意外狂欢”或要结束了?

“软硬兼施”:中国智能钢厂新命题?

———

有观点称:对外非理性投资是转移资产

新华时评:把金融反腐铁拳攥得更紧

读懂金融工作会,你只需要看这一篇

———

上半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

中国经济稳中有“忧”更有“进”

———

总理经济座谈会哪些人受邀,说了啥?

官方密集重磅发布会 传递啥信号?

三季度经济会超预期吗?

记者调查:实体企业困难过去了吗?

八万亿央企资产改制年底完成

国企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实施 投资损失将追责!


处置“僵尸企业”要提高法治能力

2017-08-03 07:34 来源:人民日报

处置“僵尸企业”,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不得虚与委蛇,但也要注重保护好全体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亟须提高相关法院破产审判的能力和水平

处置“僵尸企业”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也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性,要求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在实际处置过程中,如何抓好这个牛鼻子呢?

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僵尸企业只能靠信贷资金“续命”,占用的土地、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社会资源被长期闲置,危及实体经济发展,但长期僵而不死,还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银行下不了决心“断供”。然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若是出于“面子”和“形象”考虑,不惜动用社会资源阻止“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恐怕要为此付出数倍的代价。事实上,财政和信贷“输血”,只能换取暂时的“稳定”。如果不愿在职工安置和群众工作上花精力、想办法,就会把潜在的矛盾风险移转给下一届政府,等到冲突叠加、矛盾集聚,只会错失清退“僵尸企业”的最佳时机。

当然,果决处置不等于一刀切,还是要根据市场表现,树立正确的识别标准,让确有发展前景的临时危困企业获得再生,让失去竞争力的企业早日退市。

确定方案之后,最重要的便是依法处置。我国的破产法为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提供了制度安排。按照我国破产法的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即应当纳入破产程序进行处置,这为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提供了明确具体的识别标准。然而,受一些理念、机制和司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破产案件的立案、审理仍然存在不少阻碍和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经工商部门注销的企业达百万量级,但全国法院每年受理的破产案件仅几千件。

处置“僵尸企业”,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不得虚与委蛇,但也要注重保护好全体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亟须提高相关法院破产审判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破产审判在处置“僵尸企业”中的积极作用,针对破产案件启动难、审判力量相对不足、审判质量效率亟待提高等现实问题,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90多家法院设立了专业的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建立了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平台,加大对破产案件立案受理的网上监督,在线召开债权人会议,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破产企业的重整拯救,实现破产财产网上竞拍等。这不仅从整体上提高了法院系统处置“僵尸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也让各地更有信心去面对处置“僵尸企业”时复杂多变的局面。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做好处置“僵尸企业”这篇大文章,要从大局出发,同时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只有尊重市场规律,并恪守法治原则,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为我国经济活血化瘀的手术。(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 贺小荣)(来源:中国政府网)

——————————————————————————————

【观察思考】

独家视点:中央保持改革定力 钢企必须主动转型 (2015.12.22)

独家视点:钢企破产,这根“神经”能碰吗?(2014.05.11)

———

独家视点:“债转股”真能解除钢铁业困局吗?(2016.08.09)

独家视点:一篇必须研读的“权威访谈”(2015.05.26)

———

独家视点:2016,要付出“改革和转型”的必要代价 (2016.01.01)

独家视点:2015,承受“法治与市场”下的痛苦转型 (2015.01.01)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