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独家视点】“数据失真”现象何时能了?

2016-08-25 22:40
0

置评宏观及行业数据质量,总是令人特别关注的话题。

干嘛非要说这事儿,既敏感,又复杂,还有风险,更或遭到某些方面的不待见……但这无疑是一个毋庸回避的现实。

因为,要实事求是了解宏观、行业、市场真相,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数据,它是能否客观研判钢市而减少误读行情的关键。

谈论钢市,我们都有一句理直气壮的口头禅:“用数据说话”。这话本身没错,应以数据为基础,才更具有说服力。但是,数据必须真实确凿。

客观现实,并非如此。

很多数据是不太真实的,甚至是假的。在此仅举几类“典故”,既有涉及到宏观经济的,也有触及到钢铁行业的,还有牵扯到地方政府的,都有必要去思考。

故事一:有人说,进出口数据比较真实,毕竟和外国人作生意,需要真金白银和真实订单来完成交易。不过近年,贸易数字也越来越不可信了。中国向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一向与那十个国家的从中国的进口额大致吻合。但是这种一致性于2009年被打破,2011年后中国向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明显大过对方所接受到的中国进口,而且差距愈来愈大。中国出口香港的金额,甚至一度是香港从内地进口金额的两倍。

2013年4月中国宏观数据引发了一片质疑。官方数据显示:4月份进口同比增长16.8%,高于3月份的14.1%;出口同比增长14.7%,高于3月份的10%。这意味着中国4月份出现182亿美元贸易顺差。正常情况下,出口大幅增加表明全球需求转好,令人高兴。但是,中国出口数据与左邻右舍相悖。此前广东海关一季度数据显示,广东进出口总值2891.6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长37.7%。其中,广东对港贸易达到842.6亿美元,增幅高达91.6%,这也是一组明显的“麻烦数据”。

其实,数据造假的“猫腻”已是一个“公开”秘密。在一些地方保税区内外,进出口企业让物流公司的货柜车通过不停”换牌照”,反复“进出关”,不停兜圈子,“一日游”游若干趟,一批货物可多次报关通关,以此骗取海关退税单。某媒体记者采访一家物流公司,老板一语道破天机:“来咨询(一日游)的人非常多,都想把货物拉去保税区。以前每月有200到300‘票’,每‘票’赚800元钱,最近两个月每月能接到500‘票’。”

还有,进口数字同样机关重重。曾经七成以上中国进口的铜,不是被用在电缆、住房或电器上,而是被用来融资、抵押套取银行贷款上。不仅仅是铜,铁矿石、棕榈油、天然橡胶,大多都成为融资工具,甚至一船船的石油也或被用来作抵押贷款了。

故事二:某银行行长曾展示一幅柱状图,说明其所在城市银行业存款增量波动情况:6月存款增量410亿,7月回落至240亿,8月继续回落至230亿,9月又冲至拉至350亿,12月又回升至470亿,即年中存款的最高峰值和最低值差距一倍左右。“存款数据过山车式的波动,已让传统的银行铁账的概念荡然无存。什么都可以注水,都可以变通,都可以为迎合某种考核来进行调控”他说。据悉,有的银行最多一笔保证金反复开票派生出11笔存款,1个亿存款通过变戏法能派生出10个亿。

还有,东北地区投资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黑龙江当地官员证实,有些投资数据至少有20%水分,每年仅自行挤掉的水分就高达数百亿;2014年,审计署对辽宁某地审计发现,当地公布的财政收入比实际财政收入高16倍。

此外,我国地方债也曾似“一团迷雾”,不同机构的估算差距将近10万亿;各省GDP之和比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多出了1.4万亿,两者差了9.9%……等等。

这些“数据”的市场“供需”意义在哪呢?

故事三:2012年9月1日,时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冶金部副部长吴溪淳在某高端论坛上表示:“去年我国粗钢产量实际已超过7亿吨,约为7.3亿吨”。而这一数据却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8327亿吨,多出来的近5000万吨粗钢产量从何而来?

数据还曾显示,河北省地方统计部门上报国家统计局的2011年河北省全省产钢量为1.64507亿吨,而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统计其会员(即河北省重点冶金企业)2011年产钢为1.669103亿吨。吴溪淳说:“重点企业的产钢量都已经超过全省了,这符合逻辑吗?还有更多中小企业的产量跑哪里去了?”“河北省非重点的小钢厂真的都淘汰了吗?”

还有,某个时期,我国除热轧高速合金钢和热轧硅锰合金钢外的“其它热轧合金钢条杆”,累计出口115.23万吨,上年同期为35.72万吨,同比猛增了222.63%……原因很简单,在国家严格限制“两高”等初级产品出口背景下,用此“操作”模式,其目的是获取一定退税额度。此结果是:“局部真实”,“整体失真”;微观某类钢铁产品出口数据“真实”,但会造成宏观出口贸易需求“失真”。

再看,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央企财务收支情况:2007年至2010年,鞍钢集团部分所属单位因少计征地补偿款、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虚列重组咨询费等,造成损益核算不准确,其中:2007年至2009年,多计利润1.22亿元;2010年少计利润0.99亿元;宝钢集团2010年多计资产5.50亿元,占资产总额的0.13%;少计负债11.4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0.67%;多计利润11.3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4.7%;武钢集团在会计核算、工程建设、执行环保政策等方面存在管理不够规范、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多计资产1.49亿元,占资产总额的0.07%;少计负债0.20亿元,占负债总额的0.02%;多计利润2.22亿元,占利润总额的7.24%……这仅仅是三个企业财务收支类情况,若是全部钢企的多项累积数据呢?

更严重的是,为了防止银行断贷造成资金链断裂,在煤炭、钢铁等行业,财务作假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国工商联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说,70家国有钢铁企业中,仅有10家左右是略有盈利,其余全部是亏损,可不少钢铁企业的财务报表显示的却是“盈利”。“比如一家钢铁企业报表显示盈利20亿元,结果我们调查发现,这些钱是通过卖资产得来的,企业把这笔收入‘做’成了‘盈利’。”

以上数据之误差,绝非小数!动辄亿计!

最近,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介绍:“现在去掉的产能,一定程度上是原来闲置的,没有进入生产过程的产能,要么是效益比较低甚至成为包袱的,所以去掉这些产能短期来讲不一定在生产层面上反映到生产下降,反映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失真数据危害极大,甚至影响中央决策,必须坚决彻底杜绝!

也许,会有各种解释或理由。如:统计口径不同、计算方法多样、规则背景有别、基数效应影响、样本选择各异、允许一定误差、体制弊端造成、个别人员失职、报道不实、舆论误读……等等,这些解释是“冠冕堂皇”的,但其中能完全排除没有夹杂任何主观故意因素吗?没有针对证据,不可妄下结论。但毕竟,如果用这样的表象数字作为累积图表的某类元素,进而去锁定企业效益,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研判市场行情预期,勾画行业走向,结果会如何呢?答案是肯定的:严重偏离实际,错误认知市场。因为,这些充其量只能叫作“数字”,而绝不是真正意义的“数据”。

当前,这些现象正在有所改观,有些已经或将逐渐杜绝。但是,曾经的事情会在人们心里留下些许的憾惑,甚至有碍于对企业信誉的褒认。

假数,误导公众,影响决策,害莫大焉,必须警示——

数据造假,是某些领导干部不能碰的“政绩海洛因”。“注水数据”不仅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会给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埋雷”。很多经济数据彼此关联,一处注水,处处都得配合才能不穿帮,其结果是经济数据全面失真。

数据造假,直接影响政府决策,其危害是全局的。一些地方不仅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数据注水,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随意篡改,直接影响民众利益。如果类似现象继续蔓延,极有可能误导中央的决策。

数据造假,严重影响业界对钢市供需的客观研判。“现实”与“数据”之间的种种不对称,使我们对市场“百思不得其解”,进而继续着某些“连锁误读”,最终苦恼于为何一些“基于数据”的“市场预期”却总是频频“超出预期”。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8月1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用法治化、市场化办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公示制度,严防弄虚作假。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上任不久后的一次调研过程中特别强调,统计部门要把防范和遏制统计弄虚作假、提高数据质量作为重大任务。

数据,必须经得起市场和历史检验。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我们对业态波动尤为敏感,“数据失真”现象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假数,骗的了图表,却蒙不了市场。但愿,今后的钢市,合情理,少悖论。

(徐刚 中国联合钢铁网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