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在动荡冲突中把握世界经济潮流转变先机

2017-04-17 08:01
0

上海证券报 程实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悄然重构了世界格局。在全球经济社会正在经历“微观崛起”的大趋势下,稳定性成为全球经济复苏重中之重,若能健全国际金融安全体系和构建协调、包容的全球价值链条,当能使稳定性资源高效传导至世界范围,助力全球经济长周期复苏。

笔者在上一篇“全球仍在寻求构建治理新格局新机制之道”评论(见《上海证券报》3月22日)中,细数了金融危机十年十鉴中的前五鉴,现在继续探讨后五鉴:“三大主义”崛起推动世界重构、主流信息失败加剧金融震荡、货币政策稳定保障经济复苏、全球供给侧变革重塑增长动力、中美构建全球双核稳定机制。危机已成历史,唯有从过去窃来火种,未来才有望充满光明。

连绵十载,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悄然重构了世界格局,驱动全球治理走向失序。2016年英国“意外”退欧,再清楚不过地彰显了这一趋势。从长期视角审视英国退欧,真正的风险在于,这是全球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孤岛主义从非主流变成主流的标志性事件。英国退欧,打开了全球治理失序的潘多拉魔盒,将推倒一系列多米诺骨牌。首先,鼓舞了欧洲分裂联盟,欧洲一体化面临实质性倒退。未来,更多欧洲边缘国家将以退欧为威胁向欧盟提出更任性的政策要价,而欧盟核心国家也将不得不面对凝聚力和约束力下降的尖锐挑战,欧洲正在变成一盘散沙。其次,全球民粹主义抬头将加大“非主流”政府出现的可能。随着民粹主义政党在德、法、意、西等欧洲主要国家迅速崛起,精英政治和利益联盟固化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全球政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复次,全球化退潮将愈演愈烈,贸易冲突持续升级。英国退欧不仅是对区域一体化的干脆否定,也是对全球利益协同的正面挑战,在孤岛主义泛滥的背景下,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放缓,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全球经济复苏将因此受到长期抑制。

从英国退欧到美国大选,主流信息的预判一错再错。其系统性扭曲日益暴露,并推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中枢。主流的失败,反映了五个现实:第一,连绵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弱复苏日显疲态,社会中坚力量愈发渴求破局;第二,全球经济政策边际效用不断衰减,政策空间也愈发收窄,经济问题越来越难以通过传统刺激政策谋求根本解决,社会民众对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愈发迫切;第三,全球科技加速进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猛烈冲击,传统媒体捕捉社会真实信息的能力由此不断削弱,致使传递出的主流信息存在偏差;第四,全球经济社会正在经历“微观崛起”的大趋势,而现有的精英政治模式和主流信息渠道都没能真正适应趋势变化,结果是宏观主流与微观潮流间明显背离;第五,伴随全球经济增长中枢次第下降,民粹主义、孤岛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抬头,传统意义上的集体理性愈发不符合个体理性,主流观点由此受到了巨大挑战。鉴于主流的失败,需要重视“乌合之众”对主流的冲击,重视全球经济两极分化对精英政治的剧烈冲击,重视微观信息对宏观趋势的背离,从而把握世界潮流转变的先机。

对经济现象而言,真假取决于是否具有趋势内生的可持续性;对货币政策而言,真假则仅取决于是否采取了实质性动作。在起伏跌宕的十年危机中,虚假的经济现象极易牵动真实的货币政策调控,进而阻碍经济复苏。回顾历史,2011 年“假通胀”昙花一现,全球政策层截然不同的反应带来了显著的长期影响:美国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在短期波动前保持了货币政策延续性,实体经济长期复苏未受干扰;而欧洲等经济体短期加息后又被迫降息,政策波动反而加大了增长困难。2011 年,由于“真加息”的影响,全球股市承压,MSCI 全球指数下跌7.6%,而2012 年政策重回降息路径后,全球股市表现强势,MSCI 全球指数上升13.2%。当前,类似局面再度出现,全球范围的通胀看似来势迅猛,实则难成长期趋势。镜鉴历史,从长期政策稳定性和有序复苏的角度出发,在短期“假通胀”压力上升背景下保持货币政策基调稳定十分重要。

危机以来的全球政策实践表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刺激无法实现长周期复苏。目前,全球政策在需求侧上的发力已接近瓶颈状态,亟待一场供给侧变革。从全局层面看,全球供给侧变革包括:借由G20等多边对话机制推动全球治理在新常态下的应时改变;削弱国际货币体系对美元霸权的依赖;通过多元化的大宗商品定价权,增强全球宏观审慎监管的沟通与协作;尝试建立超主权的金融市场稳定机制;切实推进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各类税收减免。从国别层面看,供给侧变革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求侧的竞争性宽松只会缓解短期痛苦,供给侧变革的力度和效果将决定各国在全球新格局中的排序。

历经十年演化,金融危机已进入全球秩序危机新阶段。稳定性成为全球经济复苏重中之重,亟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各国提供稀缺的稳定性资源。面对这一现实挑战,美国和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能形成全球经济的“双核稳定器”。中美“双核”相互督促,审慎履行“稳定器”职责,充分考虑国内政策对国际市场的溢出效应,能避免过度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牺牲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增长。当前,尤其应坚守自身的货币政策规则与承诺,避免诱发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并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冲击,也能避免过度使用贸易保护手段,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复苏。中美“双核”加强政策协调,双方政策形成共振,更能增强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效应,降低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和经济金融风险的政策成本。中美“双核”若能积极推动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存量改革,则通过健全国际金融安全体系和构建协调、包容的全球价值链条,能使“双核稳定器”的稳定性资源高效传导至世界范围,助力全球经济的长周期复苏。(作者系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