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自贸区3.0:一颗澳大利亚的樱桃6小时过海关,新格局对接“一带一路”

2017-04-11 07:01
0

120.72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能带来什么?

普通大众的答案千差万别,便捷、快速、高效却是企业最常见的回答。

去年9月7日清晨6:30,一架运载新款服饰的货机CK218航班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7:02地面代理向海关提出“先进区后报关”申请,3分钟后收到海关审核放行回执,7:19第一车货物进入自贸区海关卡口并入库理货,8:29向海关进行进境申报,9:53货物装车完成后申请货物出区,10:10货物顺利通关出区进入国内,此时距离飞机落地仅仅过去3小时40分钟,这就是上海自贸区的通关速度。

“快到不可思议!”上海中远空港保税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路明兴奋地说。而在以往,这批货物进口如果在自贸区外操作,可能需要1-2天的时间。

让企业经营者纷纷点赞的“自贸区速度”,得益于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致力的制度创新。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占地28.78平方公里,2014年12月28日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耸立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醒目的“海鸥门”一步步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3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方案》,对上海自贸试验区下一步改革作出部署。这是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三版方案,被誉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3.0版”。

制度创新形成引领性效应

《方案》分7大板块,23条内容。对比前两版改革方案,很多改革举措是在原来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解读道,方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国家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更全面深入地开展制度创新,提出很多新任务;二是国家希望上海继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多来,不仅给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实惠,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经验,将制度红利释放到全国。

“上海自贸区三年改革试验总体成效显著,制度创新成效突出,在全国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肖林如此评价道。

“在《方案》里,可以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成绩的肯定和鼓励。”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球移动通信行业巨擘美国高通,去年年底将旗下首个半导体测试企业放在了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今后,高通的系列手机芯片,都会在这家新公司进行测试,然后运往全球各地。

高通只是一个缩影。三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投资、贸易等领域推出的数百项改革举措,给投资者带来极大便利,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进驻自贸区。

陈波将上海自贸区三年多以来改革创新的经验总结为五个方面:

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比如企业注册从事前的审批制到事中、事后的报备制的转变,将原来平均三个月时间缩短到一个工作日。以“负面清单”为主的改革,比如“负面清单”第一版实施之前,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平均需要大概八个月,现在只要五个工作日。贸易便利化,比如海关“先进区后报关”、检验检疫和海关的“单一窗口”等。金融开放创新,比如“内保外贷”、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自由贸易账户的推出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建立,不仅在于法律条文的设计和建设,还在于执法的严格和规划。

以上海海关为例,上海自贸区内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率从8.4%大幅提升至89%;一线实际进、出境平均通关时间较上海关区平均通关时间缩短78.5%和31.7%。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推出的“23+8”项制度中已有21项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占全国四地自贸区的84%,其中“先进区、后报关”“自行运输”“三自一重”等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实践成效表明,制度创新可以激发生产力和创造力,是个好方法。”孙元欣总结道。

首提自由贸易港区

业界普遍认为,首次明确上海自贸区要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是《方案》最大亮点。

根据《方案》,上海自贸区将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

“上海口岸是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服务的,提高上海口岸效率符合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是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出发点。”孙元欣表示,“将自由贸易园区与港口作业更好结合,有利于开展中转贸易、高端加工贸易,以及促进创新研发。”

在陈波看来,自由贸易港区的自由化程度和涵盖范围要远远大于保税区,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开放的一国境内的关外自由体。自由贸易港区不仅能对货物贸易当中中间工业品进行保税、免税,还包括期货、离岸贸易的仓储、运输、物流;相关配套的金融平台、金融服务;贸易便利化,如远洋航运、维修等方面的减税、免税,甚至包含人员自由流动、涉及贸易和国际航运公司总部资金的自由划拨、离岸账户的设立等。

“国家不仅希望上海自贸区对标国际先进的贸易投资协定的开放要求,更希望通过上海自贸区的不断深化改革,利用自身积累的优势,对标世界最先进、最开放的自由港区和自由经济体,比如香港和新加坡,以它们为直接目标来提升自身的开放程度和水平。”陈波说道。

孙元欣认为,自由贸易港区方案还有可研究和探讨的空间,下一步有具体建设方案将有很多新功能、新模式、新制度和新税制等,需要进一步论证和获得中央批准。

自贸区再扩容挂钩“一带一路”

2015年4月,广东、天津和福建第二批3个自贸区挂牌成立;2017年4月1日,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第三批7个自贸区正式挂牌。至此,中国11个自贸区基本形成“1+3+7”梯度发展、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迈入自贸区3.0时代。

“新挂牌的7个自贸区标志着我国自贸区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我国自贸区引领的全国性改革进一步铺开。”在陈波看来,11个自贸区既涵盖了沿海绝大多数核心城市,也包含了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以这些城市为引领,以点带面的发展,容易使改革创新的政策复制推广到周边和全国其他地方。

自贸区新格局里,共同对接的战略主线是“一带一路”。

陈波认为,从新设的7个自贸区选址,可以看出中央的战略意图:7家里只有2家位于沿海,重点在于内陆型的5个自贸区,同时是亚欧铁路的5个最重要的起点。由此可见,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战略挂钩。传统的自贸区都位于沿海,其促进的仅仅是“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但“一带一路”推动的最大挑战是“一带”,在于路上丝绸之路,因为历史上这些地方结合程度很低。而5个内陆型自贸区不仅能完成地区辐射,还可以促进“一带”的发展,通过路上贸易和铁路运输的便利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连通欧亚大陆。此外,在以自贸区引领全国性改革的当下,5个内陆型自贸区的设立表明,改变以往从东南沿海开始的开放策略,将以前作为后卫的中西部地区推到改革的最前沿,使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从被动学习适应改革创新政策,变成主动探索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改革新政,为中国经济转型贡献力量。

一颗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樱桃,从靠泊洋山保税港区码头到查验后放行,最快需要多长时间?上海自贸区给出的答案是6个小时。

从上海自贸区的一枝独秀到11个自贸区的百花齐放,自贸区扩容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挑战。

“作为我国时间最长、经验最足、受到中央点赞最多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有责任跟其他兄弟自贸区进行合作,使他们少走上海自贸区过去走过的弯路。”陈波说道。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江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