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外资环境继续优化 今年外资有望呈增长态势

2017-03-09 07:34
0

证券时报 记者 许岩

外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以不足全国各类企业总量的3%,创造了我国近一半的对外贸易、1/5的财政税收、1/7的城镇就业,为中国经济作出重要贡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必将继续成为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

业内专家表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出现这个提法,表现我国作为开放大国的胸襟。我国外资环境继续优化 ,而且力度加大,外商有更多投资机会, 2017年外资有望呈现增长态势。

外资环境

优化力度加大

外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弱,全球跨境投资萎靡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吸收外资相对低迷。2016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4.1%,增速不到同期中国对外投资的十分之一。2017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9.2%。

此前,中国已推出20条措施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将以前限制的领域放开、放宽或有序开放,不少此前“禁止入内”的领域将对外资敞开。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在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上持续发力,又提出新的鼓励措施。

这也意味着,吸引外资,仍然是今后经济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吸引外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改善利用外资环境的重要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张小济表示,在逆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吸收外资方面,并不是资金来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更多地吸引技术水平高、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我国相关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上升的资本,这就更加要求我国进一步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中国贸促会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在传统要素成本优势下降的背景下,这些措施将为新时期中国吸引外资打造重要制度优势,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全球竞争,打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应一视同仁。

赵萍指出,允许外资参与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执行的项目当中,具有深刻的含义。外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中国制造2025》规划旨在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来振兴制造业,无疑是事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表明了中国政府希望外资参与到《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的实施中,愿意给外资更多的投资机会,让外资能够更好地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机遇。

今年外资

有望呈增长态势

实际上,从2016年中国吸收外资情况来看,中国仍是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据官方数据,2016年多数发达经济体都扩大了对华投资,其中美国和欧盟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2.6%和41.3%。欧盟28国中,英国对华投资额倍增;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增长逾80%。日本对华投资扭转了连续两年大幅下降的态势,同比微增1.7%;韩国对华投资同比增长逾两成。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同期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多数企业仍有意愿扩大在华投资。

对于今年吸收外资的情况,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预计,引进外资将继续在高位保持稳定;考虑到《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重要政策举措以及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新动态,2017年外资有望呈现增长态势。建议在关注外资数量的同时高度重视外资质量,推出有力措施加大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外资项目的力度,以此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梁国勇表示,2017年对外投资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宏观总规模和微观投资动机等方面都呈现更理性的状态,从而为对外投资长期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外投资区域和产业结构将继续优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产业的投资有望快速增长。

渣打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或将不会快速上升,但也未出现明显的下降。他解释称,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近几年非常具有选择性,更倾向于引进一些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上升、获取技术,或者是产能不足的服务行业,而非一些污染或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随着对资本外流真实性的核查,今年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将会回落,且短期内不排除负增长可能。”丁爽指出。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