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日本“通胀”难达预期

2016-11-08 07:46
0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黄俊溢 刘晓同

日前,日本央行在发布的利率决议中下调了通胀预期,预计2016年的核心CPI为-0.1%,2017年的核心CPI为1.5%,2018年核心CPI为1.7%。也将此前预计在2017财年实现的2%的通胀目标,达成时间推迟到了2018财年。

由于消费不振导致物价低迷,日本央行继今年4月之后第5次延迟了通胀目标实现时间。日本央行认为,物价上升速度放缓,但大方向没有改变,因此决定暂缓加码货币宽松。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则表示,如有必要将一直继续控制收益率曲线,以达成通胀目标。

老龄化问题不可规避

“实际上,日本此次维持负利率不变并把实现通胀目标的时间推迟到2018财年的举措,黑田东彦主要是基于当今日本结构性失衡带来的潜在增长率一直下行、自然利率进入到负利率状态的问题做出的决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在过去积累了大量的债务负担,其需要延续负利率的思路,去消化掉负资产存量,然后才能进入到价格修复的状态。现在斩钉截铁地把负资产清理完毕,腾出空间,才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出现。

潜在增长率的下行和自然利率的下滑,主要是因为日本老龄化现象严重。孙立坚认为,“老龄化导致日本战斗力下降,退出工作年龄后的人群生活年限还很长,老年人偏向于将资金进行储蓄,退休金无法变成消费。而少量的年轻人经营状况在恶化,消费能力在减弱。其面临经营困难时,偿还银行债务的能力也就在下降。这些都是影响日本经济运行的内在状况,并且是无法规避的事实。”

曾有媒体报道称,日本目前的工资增幅较小,如此一来通胀预期低也可以理解。自日本央行推出货币宽松政策以来,目前利率水平已非常低,显然进一步宽松的余地不大。日本经济的长期症结在于人口前景,虽然现在看到越来越多外国人通过非正式渠道进入日本,但很难说日本会在短期内大开国门引入移民。

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通胀

政府债务高、市场消费能力弱、海外出口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央行希望联手财政部一起给财政部加杠杆,使财政部举债,作为对全民购买力下降的补贴。孙立坚表示,日本政府要摆脱市场对未来的悲观预测,就要把资金周转起来,政府花钱投资在企业身上,从而带动百姓工资增长,然后将工资受益用在消费上。这是日本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现在财政赤字累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依靠家庭消费税,可是提高消费税后大众并不愿意花钱,企业生产也找不到市场活力。有媒体就曾在报道中提到,日本通胀迈向央行目标的动能较之前有所减弱,经济活动与物价所面临的风险均偏向下行。所以,日本政府想要以消费税的上升平衡政府财政开支,同时维持负利率让家庭储蓄资金转移到政府投资的项目中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孙立坚认为,在自然负利率下行的情况下,如果黑田东彦把利率定在自然负利率上面,那么更加不能复苏日本经济。负利率是侵吞债权人的利益,帮债务人减轻负担,因此只有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才能支持通胀。

经济复苏关键在供给侧改革

“黑田东彦采取的措施会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孙立坚认为,假定日本不存在市场和政府有错误举措,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日本的潜在增长率也是在下降。而日本现在处于老龄化社会,所以现在要做的努力是把资金周转起来,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只有放低要求,把负利率时间延长,甚至不设定负利率下限,才能把资金搞活。

孙立坚认为,光靠货币政策解决存量的问题,而增量又打不开,是非常低效率的刺激手段。安倍的2018年前一直维持负利率的观点有其经济学逻辑上的合理性,如果日本经济只靠负利率解决存量问题,并没有解决做大“蛋糕”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日本经济复苏将面临巨大困难。

“关键是供给侧的改革。”孙立坚说,日本应该学习中国当前的做法,开放人才市场,吸引全球外来人才,为其提供个人发展空间,使其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注入到日本的经济体制内,以弥补日本人才结构恶化导致的供给侧发力困难。

此外,还应改变工作人员结构,让有能力的女性人才也进入工作岗位。实际上日本还有一部分人口红利是在女性身上,但是由于长期的社会、商业习惯,这部分人口红利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现在黑田东彦、安倍所做的努力只是把资金周转起来,但关键是资金有了以后怎么用到好的投资回报项目中去,日本在这方面存在巨大挑战。”孙立坚说。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