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新时期走入非洲 中国企业需要更多艺术策略

2016-07-14 08:26
0

 

第一财经日报  鲍勇剑

[未来,中国投资者应该更多地考虑利用艺术策略走入非洲。觉醒的非洲精英们正以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思考当地的文化身份和社会传统。他们不拒绝引进,但排斥下载。任何无法参与到社会意识形态对话中的外来者,都注定成为攻击对象,中国企业就是这些攻击的受害者之一。而艺术则有望成为非洲精英与中国企业对话最合适的生动领域]

来自丹麦的布里克森(KarenBlixen)最终还是未能获得丹尼斯(DenyF.Hatton)的爱情。当这位桀骜不驯的猎人飞机失事后,布里克森孑然踯躅于蒙巴萨(Mombasa)那个小火车站,却又不得不离开这块殖民地。《走出非洲》这段自传仿佛定格了所有外来者与神秘非洲之间的恋情:因为好奇走到一起,因为相识而分离。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也在遭遇布里克森式的去留选择。假如留下,相比于经济方式太过单薄,艺术投资倒是一个另类选择。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总署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非之间贸易额为105亿美元,2014年,迅速上升到2000亿美元。中国已经跃升为非洲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对一些小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中国贸易和投资影响到津巴布韦10%的GDP。影响增大,连带的责任肯定随之提高。当全球经济出现波动时,中国企业便容易成为当地人抱怨的对象。心思一转,许多援建的友谊象征也能被曲解为占领的标识。甚至50年的老朋友津巴布韦也开始指桑骂槐。

面对这种情况,对策在哪?“远观英国人,近学黎巴嫩。”酋长佩瑞建议。佩瑞来自尼日利亚,曾经经营过当地的高尔夫球场,近距离观察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包括中国企业家。我请教酋长直言相告他认为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问题。这位酋长把当年的英国人、最近的中国人和一直在西非的黎巴嫩人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较。

“上世纪初,英国人到尼日利亚,他们对当地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喜欢文化探险,甚至直接与部落为邻。英国人花了10年,搞明白没有一个整体的非洲,也没有唯一的文化身份,部落、宗教和酋长制度才是理解当地社会组成的基本概念。”佩瑞回忆与英国人共事的经历时表示,明白这一点后,英国人开始搞社会管理,引入他们的规矩,“例如我曾经经营的高尔夫球场。当地人感受到英国那套方法带来秩序和稳定,慢慢就愿意与之共同相处”。

“别看黎巴嫩是战乱纷飞的小国,黎巴嫩商人却在西非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不能与大国在石油矿产上竞争,却擅长捕捉民生产品的商机。例如大米,从运输到销售,黎巴嫩人控制着当地大米的产业链,他们是真正当地化的外国商人。吃喝住行、说学逗唱,全部当地化。”酋长和他年轻的随从谈起黎巴嫩人在非洲,没有丝毫违和感。

“英国人和黎巴嫩人的优点差不多,这也刚好是中国朋友的缺点。”老谋深算的酋长委婉地道出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策略的不满。

今天的非洲,以其经济发展的活力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投资。但若外来企业或团体只以“在商言商”的策略经营非洲业务,友谊的小船指不定说翻就翻。

2015年,丹麦的路易斯安娜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非洲”展览。展览入口处,一幅非洲地图被改画为资本分布图、资源输出图、碳排放图……刹那间,中国企业15年来为非洲经济所做的贡献,被艺术形式的批判颠倒过来。面对这种夸张的艺术批判,中国企业往往有口难辩。

被艺术颠倒的,只能通过艺术再次颠倒过来。

未来,中国投资者应该更多地考虑利用艺术策略走入非洲。觉醒的非洲精英们正以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思考当地的文化身份和社会传统。他们不拒绝引进,但排斥下载。任何无法参与到社会意识形态对话中的外来者,都注定成为攻击对象,中国企业就是这些攻击的受害者之一。而艺术则有望成为非洲精英与中国企业对话最合适的生动领域。

事实上,西方文化商人已经在积极开展与非洲的艺术对话了,因为那里面藏满了只有艺术才能承载的“符号利润”。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艺术,越是有冲突和对抗,越有价值;越是有共鸣和融合,也越有价值。正反都是利好,艺术可以左右逢源。在全球同质化浪潮下,只有非洲还大规模保留着异质文化符号,这也令非洲大陆再次成为文化商人的寻宝之地。

2010年10月,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拍卖行之一,英国宝龙(Bonhams)拍出有史以来最高价的非洲艺术家作品。南非艺术家斯坦(IrmaStern)的一幅“土著女孩”拍出330万美元的高价。2012年,伦敦“泰特”(Tate)博物馆首次展出现代非洲艺术作品。在以收藏木乃伊和埃及法老物件为主的伦敦博物馆界,这是一次历史的转变。2016年初,纽约的“艾默里展会”(AmoryShow)展出了八位非洲艺术家的作品。

“非洲视野”一时间成为伦敦和纽约艺术界的年度话题。来自非洲的艺术家玛若图(JulieMehretu)、姆图(WangechiMutu)和埃纳穗(ElAnatsui)也成为国际艺术界的新宠。

与西方相比,中国更有初次开发非洲艺术的机会优势。早在上个世纪初,毕加索、高更、贾科梅蒂、达利、马蒂斯,这些西方最著名的艺术家均以非洲原始艺术为养料,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画风和雕塑形式。当下,正值中国艺术界想象力“贫血”之际,走入非洲或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风暴。论及艺术收藏品,引入非洲艺术品比购买溢价的毕加索作品来说更睿智。“中国投资者,不要用看中国市场的眼光看非洲,而应该以国际市场的胸怀融入非洲。”佩瑞如是说。

作为有着超过200年历史的贸易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些策略,在当下看来仍有借鉴作用。1612年进入印度后,东印度公司参与到当地社区建设达260年。英国人用有效的公用事业管理模式来换取当地精英的支持。

要走入21世纪的非洲,公用事业的老方法已经不那么灵,但其精英联盟的逻辑仍然有效。通过与非洲艺术的双向交流,中国投资者可以建立与当地社会精英的文化联盟。在汇聚共同意愿方面,艺术语言通用且强大。

当人人都拥有网上地图后,没有标识的道路反而最快捷。在通向非洲市场的道路中,经过艺术博物馆的那条最美。(作者为加拿大莱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特聘教授,他最近致力于研究创新领导力)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