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巴黎气候大会有望达成实质协议 温控或结束6年裸奔

2015-11-27 06:38
0

 

习奥领衔 巴黎气候大会有望达成实质协议

自1992年《联合国[微博]应对气候变化公约》签订以来,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从未停止。6年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遭遇滑铁卢,地球在缺少法律保护的情况下继续升温。6年后,新机遇来了,那就是本月底即将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此次大会召开之前,中国与美国、法国等多个全球主要排放国都发表了联合声明,大会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不过,正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所言:“主要分歧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发达国家却深陷危机;高油价时代一去不返,打击恐怖主义成燃眉之急。可以断定的是,本月底的巴黎绝不会是一场轻松的聚会。

中国外交部11月25日宣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本月底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

届时现身巴黎的还有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13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

此次会议上,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进行至少12天的谈判,谈判的目标是就2020年以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问题达成协议。和6年前令人失望的哥本哈根大会相比,巴黎会议给人以希望:中国、美国、法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多个主要排放国在会前发表了多份联合声明,对此舆论普遍认为,本次气候大会达成一份“绝大多数国家参加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是大概率事件。

多位气候变化领域专家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主要分歧依然存在,但本次会议仍然很有可能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温控或结束6年“裸奔”

1997年,84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

和1992年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比,《京都议定书》将《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基本原则变成了法律强制力,发达国家承担减少碳排放的法律义务,而发展中国家仅需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从1950年到1990年间,发达国家占到所有碳排放量的95%。

根据议定书和之后的巴厘路线图,2005年到2012年为第一承诺期,各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分配2012年至2020年第二承诺期的排放量。

从1997年到2009年,12年的时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GDP增速明显加快,并在200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赶超的同时,也实现了排放量的全面赶超;也是在这期间,2001年,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排放国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

这样的变化让其他发达国家急于摆脱《京都议定书》的约束,并联合美国坚持要求发展中国家一起承担减排任务——矛盾经历了多年的积蓄,在哥本哈根大会上集中爆发。那次会议达成的协议既没有对2012年以后的减排指标作出具体安排,也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有人将过去的6年形容为“裸奔时代”,6年过去,人类距离2℃温控目标只剩下35%的可排放量,超过这个数字,2℃温控将变成痴人说梦。

虽然是“裸奔”,国际社会并没有放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哥本哈根会议让国际社会意识到,原来那种自上而下摊派的方式做不下去,应该尝试用各国自主贡献的方式。”一位中国代表团的谈判代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14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智利利马举行,12天的既定议程被拖成了14天,各国代表终于达成一致,产出了一份巴黎协议草案,并要求各国在2015年早些时候提交2020年之后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

中美示范助力达成协议

作为地球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事务上的态度不仅备受关注,更是能起到广泛影响。2014年11月和2015年9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互访期间,先后发布了两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两份声明不仅明确了两国在2020年之后各自的行动目标,更列出了两国在巴黎气候谈判若干问题上的共识。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称,这将有助于今年在巴黎达成一项普遍的、有实际意义的协议,显示出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在迈向低碳未来过程中所拥有的共同愿望和严肃态度,在世界范围内显示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并起到了示范作用。

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罗兹在24日进行的一场电话会议上透露,中美领导人将于30日在巴黎举行双边会见,中美合作对于成功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还和法国、英国、欧盟以及包含印度、巴西、南非在内的基础四国共同发布了多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一份份自主贡献书和联合声明让人看到希望。11月20日在北京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5)》认为,在德班平台工作组经过长达三年的磋商后,预期将在巴黎会议达成关于2020年后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 王辛夷)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