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政策法规 >> 正文

国务院专题会释新信号 守住风险底线

2015-09-02 05:40
0

【新闻关注】

习近平: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习近平:确保中央重大经济决策落地见效

李克强:国务院文件无特殊原因7天内必须下发

李克强:要对碌碌无为的干部采取措施

李克强:中央要“举直错枉”

政治局会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解读中央深改组会议:“改革促进派”将获重用

﹡     ﹡     ﹡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个”节奏

国资委“亮剑”国企亲缘经商贪腐

武钢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邓崎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宝钢武钢违规决策 造成国有资产巨额损失

首钢首创与民企存在利益输送 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中钢集团回应债务危机:历史包袱沉重

吴溪淳:钢铁行业的事,如果像现在反腐这么干,早就不是今天这个局面了

﹡     ﹡     ﹡

《人民日报》:权威访谈 五问中国经济

《人民日报》:传统经济风向标不再是权威

中国经济究竟面临怎样的局面?

国务院:督查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     ﹡     ﹡

财政部:中央政府允许部分企业破产 不再扶持

中国钢铁“优不胜、劣不汰”乱象没有根本改观

谁能说清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真相?

产能过剩情况下中国还有投资机会吗?

鞍钢找德国钢铁巨头入股:青睐外资?

钢企“大而不倒”?政府会保护你吗?

大中型钢企遭银行抽贷650亿 民营钢企遭银行抽贷警示出什么?

﹡     ﹡     ﹡

铁矿石资源税下调 矿市如何走向?

四大难题考验铁矿石资源税改

注资海外权益矿究竟能否获益?

铁矿石期货触及跌停 价格被操纵?

2015年铁矿石价格究竟是多少?

﹡     ﹡     ﹡

“走出去”已成为钢铁业发展共识

沈文荣:要准确“走出去” 民企出错就是死路一条

PPP“铁门”:满足20多项条件银行才放贷

民企观望PPP:怕出问题“官不理”

﹡     ﹡     ﹡

钢贸能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菜”吗?

“互联网+”下的钢贸业态构想

“互联网+大宗商品”改变游戏规则

马云12亿参股一财 称不进入媒体的观点错了

﹡     ﹡     ﹡

一个民间放高利贷者的自白:不守规矩 才好赚钱

上海金融犯罪增四成 仍集中在钢贸业

企业隐形负债调查:隐匿报表民间借贷

流通方式转型 50%钢贸商出局

2015年:钢贸发展路径在哪? 生意怎么做?

﹡     ﹡     ﹡

损害生态必须追责 无论提拔或退休

领导干部任期生态严重破坏将终身追责

不能满足环保要求的钢铁企业将退出市场

新《环保法》施行 严厉打击环境污染犯罪

环保税法征求意见:重点监控钢铁等行业 超标超量排放将加倍征税

﹡     ﹡     ﹡

统计局新政重罚企业数据造假

大数据的前提是数据真实性

企业家不能完全听信经济学家预测

走进市场看看,听听钢厂和贸易商怎么说


 

李克强在国务院专题会上释放的新信号

国务院8月28日召开专题会,研究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李克强总理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电视画面看,参会人员虽然“很小范围”,但却绝对“重量级”。不仅包括4位副总理和3位国务委员,还有央行行长、发改委主任、财政部部长等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的“一把手”悉数在场。

如此“高规格”阵容,专题研究近期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这在以往并不多见。“精读”新华社通稿,能够解析其中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

首先,下一步经济工作“靶子”明确了。

李克强总理在专题会上指出,近期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异常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我国金融市场、进出口等受到的影响也在加深,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

新的压力,意味着新的问题意识,以及新的应对手段。总理一直说,对中国经济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但他同时强调,要直面困难挑战,未雨绸缪,及时妥为应对,做到趋利避害。

所谓“利”,即指当前经济中的积极因素。专题会也给出了明确的判断:国务院陆续出台的降准降息、减税降费和稳定市场等一系列定向调控举措,效应不断显现,结构调整中积聚的积极因素也增强了发展动能。

尤其不要忽略两个核心参照系:第一,中国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这是自己跟自己比;第二,中国经济增长依旧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中国跟世界比。

以不断迸发的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经济大局稳定

其次,进一步明确了“武器”是什么。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政策工具箱里最基本的武器。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这是最机动灵活的武器。特别是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李克强要求,在坚持区间调控基础上,见微知著,灵活施策,以更精准的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见微知著”这样的成语,显然不是新闻通稿的传统表述风格。这要结合通稿中另外两句话来理解:“以不断迸发的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经济大局稳定”,“心无旁骛抓发展,敏锐捕捉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只有对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心无旁骛”,才能做到“见微知著”。一方面,广大市场主体的活力、大众万众的创业创新,这些星星之火的“微”,足以带动整个经济的燎原之势;另一方面,对于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之“微”,要始终保持清醒和敏锐,才能精准发力,相机实施预调微调。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这也是最犀利的“终极”武器。通稿中4次提到“改革”: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以更有力的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拿出更多改革开放新举措,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这4个“改革”,兼顾宏观、中观、微观,各有深意。

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再次,明确了“弹药”是什么。

应对国内国际经济变局,改革和政策调控的“武器”,需要不断装填新的“弹药”。此次专题会连发6弹:

1、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置换地方存量债务、发行企业债券、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提高地方和企业投资能力,推动公共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地,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扩大有效投资。

2、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新需求,推出促消费、惠民生的新政策,推动快递等流通业发展,释放消费潜力。

3、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取得更多共赢发展成果。

4、支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机械、纺织、轻工、汽车等领域加速折旧,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改投资的支持力度。

5、通过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活动。

6、扩大绿色节能和低碳产品应用,推进“互联网+”向更多行业拓展,形成新增长点。

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弹药”的实质就是李克强反复强调的中国经济“双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的情况下,这一系列改革开放新举措,势将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李克强会上指出,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全局,近期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走势的合理举措,但人民币汇率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可以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专题会针对金融这一“强力弹药”发出信号,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弹药改进”: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弹药升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加快相关制度建设,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三是“弹药安全”: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坚决惩治不作为行为

最后,明确了“军规”是什么。

再精良的“武器”“弹药”,操作中没有“军规”保障,也难以充分发挥威力。只有严明的规矩、严格的落实、严厉的督查、严肃的查处,才能确保一击中的,真正解决“靶子”的问题。

因此李克强在专题会上要求:以更有效地抓落实巩固向好势头,稳定市场预期。各地方各部门要不为困难所惧,主动想办法、出实招,坚决惩治不作为行为。他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体现了总理多次说过的一条信念,“上下同欲者胜”。

军令如山,军规必行。坚决惩治不作为,可不是说说而已。日前国务院大督查第一批问题处置结果公布,7省对督查中发现的9项行政不作为问题进行了查处,59名干部因失职渎职被追责,其中地厅级5人,县处级20人。

看来动真的了:“不作为”也会丢官帽子!(来源:中国政府网/新京报新媒体 记者 常忆同)


总理强调守住风险底线,这些措施值得一看

最近,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经济形势扑朔迷离,由美联储加息预期引发的新兴市场资本外流,为全球经济增长添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此时此刻,世界眼光聚焦中国,中国决策者的一举一动,都引发关注和解读。

8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研究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

李克强任总理以来,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还是第一次。会上,关于经济运行面临“新压力”的信号,以及“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再次提及,都让人关注。

“多变之中须有定力,挑战面前需要智慧。”针对当前复杂的内外情况和政策部署,李克强作出了上述判断。

有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和政策制定的官方机构研究人士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总理强调“定力”和“智慧”,事实上是体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守”与“活”,对于一些基本的底线、目标和政策方针我们要始终坚持,但在应对实际情况时,又要灵活多变,不能受传统思维的拘泥。

“任何政策都可以用起来,在特殊情况下,守住经济增长和风险防控的底线最为关键。”这名人士表示。

一个问题准备多种应对方案

近期,美元加息预期已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黄金价格震荡,同时改变了全球资本流动格局。

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都已经发生明显的资本流出,中国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企稳压力仍大,内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

针对近段时间的特别情况,李克强指出,我们不仅有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有有效管控风险的驾驭能力,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把握工作主动权。

对于下一步的政策部署,李克强提出,牢牢抓紧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上述官方机构研究人士对本报指出,近一两年来由于财政等多种因素的掣肘,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性和效能有所减弱。在他看来,强调积极财政也是发挥地方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早在经济半年报发布之际,就有多家机构预测下半年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会集中在积极财政方面。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从综合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新增信贷三项指标看,下半年宏观政策可能最需要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

事实上,在财政的发力上,上述三项指标近两月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企稳和回暖。有铁路系统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到位的情况好于过去,这也让目前的铁路建设完成进度远超过去同期值。

昨日,国家发改委率先披露的8月用电量数据显示,8月1~28日,全国发用电4633.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6.54个百分点,比7月增速回升4.97个百分点。

货运方面,8月1~27日,全国铁路日均装车数较7月份日均调度水平增加1.2%,呈现出趋稳态势。

尽管积极财政政策是近年来一贯的提法,随着地方债的大规模发行,“积极”更是有了可行条件。不仅如此,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日前公开表示,下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中还包括“适当扩大财政赤字”。

不仅积极财政蓄势待发,记者还获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都在进行政策储备研究,以备应付不同的情况。

发改委一名人士表示,有时针对一个问题会准备十几个方案,多层次多角度成为政策储备研究的方向,甚至一些发生概率极低的情况也被考虑进去。

守住风险底线

近两年来,中国高层领导人的表态中多次强调“稳”的思维。这意味着,在稳定发展的同时,防范风险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在28日召开的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近一年来,李克强曾就这一问题多次作出表态。例如,他在今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的确存在着个案性的金融风险,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7月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又说,有能力、有信心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去年底表示,未来几年应该把风险防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变到中高速的过程中,是各种矛盾、风险集中暴露的时期。”他强调,即使其他数据难看一些,只要守住底线,不出大风险,就是很大的成功。

刘世锦还表示,所谓“刺激政策”,实际上是中性概念,但现在有些被妖魔化了。增长速度下滑了,该刺激还是要刺激,但在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刺激是为了托底,不是为了推高。

对于风险,大家议论比较多的是地方债务风险。在进一步的积极财政政策下,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上马、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这一风险会不会扩大?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16万亿元,预计今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6%。根据新华社的分析,虽然86%的债务率并没有超过我国规定的100%的债务警戒线,但有人提出,对当前的债务率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盲目乐观,要保持警惕。

“86%的债务率虽未达警戒线,但不乏地方债务率远超过100%,风险不容忽视。”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要警惕平均数背后掩盖的地区差异,重点梳理甄别高债务率地区,提早化解风险。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审计室主任汪德华也提醒,政府债务控制不好,不光是财政风险,更主要是金融机构的风险。目前地方政府借债的最主要来源仍是银行,要警惕债务风险波及金融机构。

金融系统风险完全可控

由资本市场波动和人民币汇率改革带来的金融风险,业界也颇为担忧。

朱光耀2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当金融体系发生系统性风险,我们就必须采取行动。”他表示,中国不是唯一一个采取措施支持金融市场的国家,面对股市暴跌,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也曾采取过应对措施。

对于市场担忧一旦国家对于股市暴跌变得“不闻不问”,将爆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余永定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必须首先搞清什么是系统性风险。

在余永定看来,系统性风险是涉及整个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的风险。并没有证据证明,银行体系受到股市暴跌的严重影响,更遑论实体经济。

这次股灾涉及场外配资、两融等问题,因而对银行体系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股价的下跌会通过这些渠道导致银行危机。银监会在此期间也并未发声,似乎也说明银监会并不认为银行体系安全受到威胁。

8月11日,央行决定完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11日当天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下跌1.86%,创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并且在12日再度下跌近2%。

面对外界关注,李克强近日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人民币汇率不具有持续贬值的基础。

不可否认,眼下央行正面临维持汇率稳定与外汇储备下降的压力。

“虽然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但现阶段维持较高的外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有必要的。”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说道。但是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情况下,要稳定汇率就需要消耗外汇储备。近期外汇市场每天成交量已升至400亿美元左右,虽然无法准确地知道400亿中有多少是和央行进行的交易,但贬值预期越强,央行所占比重应该越大,对外汇储备的消耗也越多。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依然存在,预计8月外汇占款下降规模会更大,而外汇占款减少导致国内流动性紧缩。

他预计,8月份外汇占款下降规模可能更大,造成基础货币的被动回笼。“8月,央行通过各种方式净投放流动性超过3500亿元,降准再次释放中长期资金规模接近7000亿元,展现出央行维护货币市场利率稳定的决心和能力。”如果央行能够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话,谢亚轩预计7、8月份外汇占款大幅下降或者负增长的局面不会再出现。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不必过于担心。“既然汇率已经接近均衡,而且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支持汇率基本稳定,那么经过短暂的贬值之后,未来一段时间更有可能的是双向波动,就是说升值和贬值的机会是差不多的。”

马骏表示,央行已基本退出对汇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只在特殊情况下通过干预来熨平过度偏离基本面的短期波动。未来即使央行需要干预市场,向两个方向干预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除外汇储备下降与维持汇率稳定的难题外,如何平衡汇率与利率的关系也是央行面临的棘手问题,尤其是在8月25日,央行再次意外宣布降息降准,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姜超认为,降息可能会加剧资本外流,从而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短期来看,影响汇率、资本流动的是国家之间的利差和对汇率走势的预期。

对于央行此次“双降”的原因,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对本报记者表示,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金融机构流动性合理充裕,而充足的流动性又是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来源:中国政府网/第一财经日报 王子约 薛皎)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市场研究、分析、预测

  宏观政策 热点关注 走进市场 铁矿石 钢材 行情快递 独家观点

  中国联合钢铁网数据终端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