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要闻 >> 正文

能源企业走出去 更应适应规则预判政治风险

2012-11-27 19:18
0

中国网能源频道将陆续策划推出“过去十年八大能源事件”系列访谈,“能源企业走出去”作为第四期话题推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兼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少将王海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能源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作为本期话题访谈嘉宾。

过去十年是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关键时期,所取得成就超越以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能源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表示,“中国企业海外获得的油气资源掌控的规模快速扩大,到2008年底石油企业累计获得海外权益剩余可开采储量已经超过了15亿吨,剩余的天然气可开采储量超过了4300万亿立方米”。

总结过去十年能源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如何融入现有国际游戏规则,如何研判所在资源国的政治风险成为企业在未来十年急需克服的难题。

王海运表示,在全球能源格局、国际能源秩序、国际能源规则,能源界的高管应该更加熟悉、更加了解。进而到如何利用机遇,怎么规避风险,更应有宏观的把握。“对于对象国的宏观环境也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个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怎么样,它的走向怎么样。如果走向动乱,你在这儿怎么合作?这确实是问题”,他说。

针对资源国的民族主义倾向,王海运表示,“资源民族主义是个普遍的现象,不只是单一哪个国家。资源民族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国有化,本国利益最大化。化石能源毕竟是越来越少,实际上我们的需求还是在增长的。他们现在似乎不愁卖不出去,随着资源国实际开发的能力增强,石油国有,打造本国的油气航母是普遍性,中国企业对这个要有充分的认识,怎么适应它这个情况?你想完全对抗是不可能的,需要适应”。

黄晓勇认为,“一个是因为国有能源企业到国外去并购、收购、投资,在政治上常常遇到一些国家的阻力,因为是国有企业,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的一些国家,虽然不是明目张胆地阻止,但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法”。

他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后还面临一个挑战,就是我们对国际上的一些准则、标准、法规不是特别熟悉,对于一些市场行为的方式、方法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有时候在这方面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挑战”。

黄晓勇表示,“石油企业出去、能源企业出去获得能源或资源,毫无疑问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但不是说获得能源安全仅此一个渠道。”

他建议,中国企业能够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有更大的发言权,有更大的影响力,有更大定价的影响力,有更大的生产的贡献力。“那么我们在国际上采购原油采购能力也就会增强了”。

不过作为后入局者,中国能源企业仍然面临如何适应国际游戏规则的重任。黄晓勇说,“中国企业还要受制于整个国际能源市场,这个不是单独孤立的一个事情,往往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投资、并购、合资、参股也好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所以还要受制于现行的国际准则、规则,甚至一些明明显显是不合理的东西,我们也要受制于它”。(中国网11月22日讯 记者 张启安)


≥ 最新消息   ≥ 财经大事   ≥ 新闻解读 

  十八大 钢市 矿市 煤炭 钢贸商 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专题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