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要闻 >> 正文

工业品收储存五大隐忧

2012-11-21 15:55
0

收储政策始于国家粮油行业。2004年国家全面放开粮油收购市场,当时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油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稍后一年一度的粮食临时收储政策不断持续和完善,直至2008年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收储才由农产品延伸至工业品,橡胶和有色金属启动了由国储和地方政府构成的新收储政策。

然而,与发达国家重视资源性战略储备相比,我国收储定位不够明确,主要只是着眼于维护市场而没有突出战略储备特色,还停留在对生产企业和对行业生产能力的保护上,是被动的临时决定。虽然国家对有色金属和橡胶等工业品的个别收储行动早有实施,但都是在经济低迷时,由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案,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备的收储机制,只是权宜之计,在法律体系和制度上缺乏稳定性的保障。

首先,工业品收储存在诸多不足,不适合经常使用。其一,不利于遏制产能无序扩张和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有色金属而言特别是电解铝行业,目前其产能逼近3000万吨,实际产能利用率不到70%,对电解铝收储和地方政府进行贴息贷款收储都可能导致老旧的产能复产和新的产能加快投产。

其二,加重下游企业负担,不利于下游需求的复苏。对于有色金属等工业品而言,收储实行后,原材料价格会出现阶段性上涨,而下游本来在经济低迷期就面临订单不足、成本高企和资金周转困难问题,从而会加大产品的积压,下游也会减少采购,收储对中上游的提振会被弱化,整个行业继续陷入困境中。

其三,收储变相削弱市场调控能力,市场供求关系在某个阶段被扭曲,为下一阶段产能和供应过剩埋下伏笔。

其四,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收储可能变相扶持了高能耗、高投资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利于企业转型和经济转型,高附加值、低能耗和新兴产业或受到传统行业的冲击。

最后,人为提高了收购成本,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浪费了社会资源,损害了国家利益。

农产品收储在系统性、规范性和持续性方面相对完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首先,粮农不一定受益。由于交粮者多数属于大型企业,国企居多,农民在信息不对称和运输困难等交粮不便的多种制约下,只好先把粮食卖给粮食企业,再由粮食企业交储。其次,最低收购价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科学量化,确实反映农民的种粮成本和实际供求关系。实际上,由于地域差异、技术条件和劳动力成本不同,不同地区种粮成本不同,很多时候粮食最低收储价不能覆盖农民的种植成本,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来源:中国证券报 程小勇)


≥ 最新消息   ≥ 财经大事   ≥ 新闻解读 

  十八大 钢市 矿市 煤炭 钢贸商 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专题 中联钢分析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