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宏观经济分析 >> 正文

对欧贸易数据透露出中国竞争力下降隐忧

2012-08-17 06:07
0

    [昨日要闻回顾]

温家宝: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中钢协:后期钢价将低位波动

国内钢价已连续第十六周下降

1-7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1%

越南设立技术壁垒限制钢铁产品进口

煤企减产 三大产区产量环比下降

进口铁矿石量价连跌 现货平台7月仅成交4笔

钢贸商“质押”向国企借钱 “这条资金链也较危险”

央行警告:经济增速回落可能导致不良贷款上升

全国住房供地计划调整为15.93万公顷

楼市或出新政 八月关键时点

住建部表示:房价若过度反弹 储备政策随时出击

房地产投资下滑真相调查:推涨房价疑为炒作?

温州炒房者深度被套财富蝶变 称感谢国家调控

7月实际使用外资75.8亿美元 创两年来新低

有消息:发改委正在酝酿电煤定价转向长协

秦港煤价连续两周持平 库存降至696万吨

淡水河谷:2017年巴西或重新成为最大矿石出口国

美股涨跌互现 国际油价创三个月新高

中国6月份 买入美国国债

原油期货升至5月份来最高水平


 

对欧贸易数据透露中国竞争力下降隐忧

8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的贸易数据显示,7月份当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3287.3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769.4亿美元,增长1%;进口1517.9亿美元,增长4.7%。8月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最新数据,美国6月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为429.2亿美元,收窄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无论是中国出口的低增长,还是美国贸易逆差的削减,欧盟市场都在里面扮演着一个关键角色。欧盟市场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1-7月份中欧双边贸易下降0.9%,主要原因是中国对欧出口下降3.6%。由于中国从日本的进口下降5.2%,中日双边贸易下降0.2%。由于进口与出口均下降,中国内地与台湾双边贸易下降3.5%。中国与美国、东盟、香港、韩国、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南非、加拿大等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均呈增长态势。6月份美国对欧元区的出口额增长2.5%,对欧元区的进口放缓,对欧元区的贸易逆差收窄。美国对华进口额继续增长,而出口额下降,面向中国的贸易逆差扩大5.2%。

从中美两国的各自对欧贸易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而美国贸易逆差之所以减少,主要原因则是美国对欧盟出口增长。由此可见,欧盟市场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欧债危机让欧洲经济深陷泥沼,欧洲经济增长乏力,2011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均出现负增长。7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欧盟2012年全年也将会是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欧盟的整体需求也会下降,中国出口面临着欧盟需求下降的挑战。但是,由于在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的同时,美国对欧盟出口反而呈现增长的态势,因此,中国对欧盟出口下滑不仅仅是欧盟需求下降的结果。

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是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中美是欧盟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欧盟从中美两国的进口占其总进口额的一半多。2011年,欧盟从美国的进口占其总进口额的30.3%,从中国的进口占其总进口额的23.4%。中美也因此成为争夺欧盟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在欧洲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美产品竞争的结果显示中国产品处于下风。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足。

劳动力成本上升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中国出口产品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具有价格方面的优势,中国出口也因此出现巨额增长,但此后由于成本上升开始面临出口困难。在价格优势不再的情况下,产品质量和产品差异性又上不去,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必然出现下降。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外贸转型是大势所趋。世界经济将面临较长时期的增长乏力,欧洲经济短期内也难以走出危机。未来几年,中国外贸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十二五”期间外贸总额年均增长10%的目标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因此,中国在出台相关政策稳定外贸增长、减轻外贸企业压力的同时,应该着力调整贸易结构,培育中国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 苏庆义)


≥ 最新消息   ≥ 财经大事   ≥ 新闻解读    ≥舆情关注

热点专题 钢市 矿市   资金 房地产 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 数据之辩 发布会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