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基础建设 >> 正文

南阳市水利局:推进水利大建设 持续改善水环境

2017-03-23 09:03
0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Wastewater”(废水)。我国纪念2017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

市水利局:推进水利大建设持续改善水环境

2016年,全市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在苦干实干中攻坚克难,防汛抗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编制《南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修订完善《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南阳市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实施方案(2017-2020)》。开展“清河”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持续发力。启动编制《南阳大水系规划》《南阳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提升,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7年,市水利局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健全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提高民生水利发展水平,着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作出新贡献。

突出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思路,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逐级落实河道、水库和城市防洪等方面的防汛责任人,强化责任监督。完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预报体系和预警体系,着力提高指挥调度能力和水平。切实抓好主要防洪河道、大中型水库防大汛准备,加强汛前检查、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和城市工矿企业安全度汛,加强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防御工作。认真完善抗旱应急供水方案,强化抗旱水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唐白河、丹江治理项目可研报告和初设批复,争取下达第一批投资计划。继续做好新建湾潭、三岔河、周湾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库、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唐河县牛沟灌区渠首闸下达投资计划。启动罗汉山水库前期工作。抓住国家开展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加快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要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做好年度方案编制,加快年度工程进度,建立健全良性运行机制,落实50万元维修基金,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管理,确保长效运行。鸭河口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9月底前完成2016年度工程自验,争取2017年度项目及早开工。要认真编制和实施《南阳市灌溉面积发展规划》,以“红旗渠精神杯”、“兴水杯”竞赛为载体,整合涉水项目建设资金,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抓好抗旱小水库、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工程。完成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任务,抓紧开展小Ⅱ型病险水库竣工验收,完成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项目。继续抓好“丹治”三期、坡耕地治理等水保工程,积极抓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项目。

突出水生态环境改善。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按照全省水利系统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议要求,扎实抓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发挥好水利行业职能。以水功能区考核评价为抓手,抓好水质监测、饮用水源地保护、地下水压采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等工作,积极探索水量调度在水质改善中的作用。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做好第三批“水美乡村”申报。二是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管控,组织做好年度考核工作。健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区。实施全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地下水井封填和地下水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河流生态水量调度和闸坝联合调度试点。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水效能领跑活动和合同节水试点。三是按时完成白河中游段划界确权。上半年要完成实地定界协议、地表附属物统计,完成实地边界和确权协议公示及发证工作。四是服务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抓紧研究制定水利支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方案,统筹推进供水安全、河道治理、节水型城市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水系、防汛排涝、中水利用等涉水工作,着力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五是开展好水保监管工作。继续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开展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综合监管试点,推进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监测站点标准化建设,提升水土流失监测能力。六是推进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突出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安全监管,深入推进渔业打非治违和“三无”船舶清理整治,抓好渔业科技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重点的水利改革。要按照上级要求,推动方案出台、河湖名录确定、任务分解落实等工作,确保2017年全面实施河长制。同时,要持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大力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用好土地出让收益计提、过桥贷款、开发性金融等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结合灌溉项目建设加快配套供水计量设施。深化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及创新运行维护试点,推广比较成熟的5种管护模式。继续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推广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办法,调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小型水库管理办法》及我市实施意见,确保小水库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突出抓好水利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严格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水利建设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工程管理等单位责任,加大水利工程实体质量检查力度,确保建设质量。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健全水利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建立事故风险和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切实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认真落实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管养分离等运营管护方式,确保良性运行。健全基层水利机构,抓好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和示范创建,积极培育防汛抗旱、灌排服务、灌溉试验等专业队伍,着力提升基层水利队伍服务能力。

突出抓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增强水利实力。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部署,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做好包括白河南阳城区段的内河治理分工任务;加快推进溧河治理工程进度,确保2017年完成建设任务;内河水源二期工程要继续做好前期工作;继续做好白河五坝前期工作。二是要强化水利综合执法,把2017年作为《南阳市白河水系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年,结合保护“母亲河”行动实际出台实施细则,有关部门出台实施意见,确保条例在白河乃至全市水环境保护中发挥刚性的法律保障作用。三是要进一步把握形势要求,多做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不断厚植水利发展优势。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鼓励科技创新,广泛开展水文化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创建,进一步加强水利新闻宣传,普及水情教育,做好老干部、社团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

2017年我省将全面建立河长制

2016年10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3月16日上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按照方案,2017年年底前我省将全面建立河长制,一要健全机构。结合河南实际,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其中,黄河、伊洛河、淮河、卫河、唐白河、沙颍河等6条主要河流设省级河长。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组织形式

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具体组成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

主要任务

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严禁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

加强水污染防治。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排查入河湖污染源,优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

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

加强水生态修复。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