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造船行业 >> 正文

湖南船舶业“十三五”发展蓝图绘就

2017-03-01 09:36
0

“到‘十三五’末,湖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产值达到680亿元,其中船舶产业实现年主营收入150亿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年主营收入530亿元,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值比例占到35%。船舶配套设备研发取得新突破,形成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和系统。新增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或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日前,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湖南省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上述目标,并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湖南省船舶工业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重点发展项目和领域。

《规划》的实施不仅可以拉动船用钢需求,也有利于深化钢铁行业和船舶行业的合作。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谭乃芬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船舶行业与钢铁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盟关系和每年的定向沟通机制,并在高品质钢开发方面也建立了联盟机制。她建议钢企和船企深化合作,注重对特种钢的科研工作,研制出更符合船企需求的钢材产品。

湖南省船舶工业发展有喜有忧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湖南省有船舶规模生产企业共计96家,船舶设计资格单位10家(其中专业设计公司4家),配套企业为1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2家,总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0%,在国际运力和船舶建造能力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实现了逆势上扬。至2015年底,该省船舶工业(含船舶、海工、配套)规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4亿元,是“十一五”的4.7倍;2016年,工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7.6%、98.3%。

在湖南省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融合也加速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华菱涟钢、华菱湘钢船用钢板市场份额及产能稳居全国前列,参与了我国首个海洋平台用钢标准《海洋平台结构用钢板》行业标准制定;湘电股份大功率船用电推系统、海上风能、太阳能发电成套设备,技术先进并已占据相当市场份额。

《规划》指出,湖南省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有着四大机遇:一是国家战略对湖南省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有利机遇;二是湖南省具有船舶工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三是内河船舶市场需求稳定,特种船舶市场需求旺盛;四是湖南省内庞大的工程机械优势产业正在面临转型。

不过,湖南省船舶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总量规模偏小,模式创新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结构不优;教育培训基础薄弱,行业人才缺乏;要素保障不强,环境有待改善。其中,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发展不足,主要集中在海洋工程施工船舶、海洋平台用钢、船用电力推进系统、海上风电装备等领域。

湖南省内钢企“近水楼台先得月”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迅速健康发展,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稳步上升,特色产品份额得到巩固扩大,新开发海工装备取得市场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规模扩大,出口规模增大,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调整与发展,湖南船舶工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造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一批小型企业实现转型转产,该省现代船舶制造模式、自主创新能力、配套产业规模有了较大突破。

湖南省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产业布局优化工程、技术创新提升工程、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配套突破工程、生产模式转型工程和军民融合发展工程。其中,产业布局优化工程提出了环洞庭湖产业发展布局的“三个配套”,即以湖南华菱湘钢有限公司为主体的船用材料配套,以岳阳城陵矶新港区为主体的港口物流配套,以湘电集团、帝豪船舶设备为主体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配套。

《规划》中,主流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和核心共性技术是“十三五”湖南船舶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海上过驳平台、风电吊装平台、浮吊、海上风能发电设备、海上太阳能发电设备、深海钻探成套设备和海洋工程用钢。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钢企和造船企业能够利用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物流体系,将钢材交付、库存管理、精准配送等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满足船舶企业个性化用钢的需求。因此,该《规划》提出,要利用千米长的湖岸线建设钢材物流场地,通过下料加工成船舶构件成品供应船舶市场,形成一条集物流及钢材预处理、CNC(等离子自动下料)、构件边缘及成型加工为一体的钢材加工自动化流水线,争创国内领先水平。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