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中联钢动态 >> 正文

引领工业4.0 海尔两大平台上线

2015-03-16 16:52 来源:中联钢
0

2015年上海家博会期间,海尔相继举行四场重要创新发布会,推出U+智慧生活APP、高端品牌卡萨帝、海尔品牌发布会、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和模块商资源平台全球首发。作为压轴发布会,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和模块商资源平台全球首发于3月12日下午在上海世博中心红厅举行,八百多家模块商、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近二千人共同见证了两大平台的全球首发。中联钢夜莉萍和罗春丽受邀参加。  

 

发布会上,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轮值总裁梁海山致辞并介绍了海尔在网络化战略阶段的现状、自我变革的原因、转型升级的方向,提出海尔在工业4.0时代推出两大平台重要性。两大平台推出,是海尔把握时代脉搏、引领、践行工业4.0战略的重要落地,是传统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我变革,是孕育新产品和实现U+智慧生活的摇篮,为用户参与制造、实现用户承诺提供了保障。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诚详细阐述了海尔4.0工业战略、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和模块商平台实践分享,并启动了两个平台的全球首发。据了解,海尔互联工厂的前端就是名为“众创汇”的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海尔与用户能够零距离对话,用户可通过多种终端查看产品“诞生”的整个过程,如定制内容、定制下单、订单下线等10个关节性节点,产品生产过程都在用户“掌握”中。用户交互定制平台的上线意味着用户不再是产品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全流程参与其中,开启了“人人自造”时代。 

    

据了解,目前海尔已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和佛山洗衣机、青岛热水器四大互联工厂,全球首台定制空调已在郑州互联工厂下线。

“海达源”模块商资源平台是全球家电业第一家为供应商提供在线注册、直接对接用户需求的零距离平台。该平台具备开放、零距离、用户评价、公开透明四个特征,可以推动全球一流模块商资源自注册、自抢单、自交互、自交易、自交付、自优化。与传统“零组件采购—订单销售”模式相比,模块商的注册、响应需求、方案选择结果、评价结果等全过程都将在平台上公开公示,考核模块商的主体不再是企业,而是用户。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已经完成自注册模块商3700多家,平台上交互的2000多个方案,为用户提供了最佳体验。模块商资源平台将企业与模块商传统的价格博弈关系转变为共创共赢关系,利益攸关方共同致力于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表示,海尔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互联工厂的实践,致力于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体系。为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企业必须转型为开放的平台,以模块化为基础的互联工厂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体验的“主体”,而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和模块商资源平台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体验的“两翼”。

从制造逻辑来看,海尔实践互联工厂战略的必要条件是工厂的模块化、自动化、智能化,有效提升效率;充分条件是用户能够无障碍参与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等流程中。互联工厂的最终指向是构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创造最佳用户体验。海尔互联工厂构建了一张动态抓取用户需求、快速整合全球最优资源的强大网络,将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与智能化、透明化的制造体系高效对接起来,是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率先实践。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殿军教授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海尔对工业4.0战略的探索和实践是非常超前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制造逻辑的重塑,海尔互联工厂将用户、模块商和工厂等要素,以开放平台的方式聚集到一起,这种制造逻辑给家电行业甚至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各方聚焦工业4.0时代以及两会热议“中国制造2025”战略之时,海尔以独到的眼光,用一系列行动表明率先践行家电行业的4.0时代,引领家电行业的产业升级。海尔把一个具有30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企业,顺应趋势发展,自我调整和变革,把企业变为一个开放型的平台。为从传统大规模制造转变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两大平台为实现智能制造、智慧工厂、智慧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海尔除了设备等方面进行自我变革外,并在组织架构方面做出重大调整,扁平化组织结构,人人小微、人人创客,以利于工业4.0战略实现。

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模块商资源供应平台实现一流供应商无障碍引进,模块供应商体系能够帮助、支持供应商成长并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继而带动社会进步!科技推动人类进步,智造互联、开放共享、u+智慧生活、面向未来!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市场快报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