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发改委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 三类产业将被迫转型

2012-11-04 06:12
0

    【昨日要闻回顾】

国内建筑钢市又进入了典型震荡观望行情

八一钢铁公告:拟4.8亿收购南疆钢铁

部分房地产项目灰色成本达40%

专家表示:中国未来十年仍独具投资优势

“抱团取暖”解困 上市公司重组大幕开启

发改委官员:南水北调工程造价3500亿

央行报告:区域性银行信贷供给增加逾一倍

非制造业PMI劲升 全年经济达标可期

10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5.5%

30省份公布前三季GDP 京沪粤浙增速低于8%

福建推出474个项目吸引民间投资 总投资逾四千亿元

上海产权市场:探索中小企业“全过程”融资业务创新

全国多地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 北京不变不可异地互贷

证监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规模门槛将降低

周末华北将迎来雨雪天气 气温最大降幅可达14度


 

发改委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 三类产业将被迫转型

发改委日前发布《天然气利用政策》,突出强调了节约高效使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部分天然气发电项目等三大类产业被禁止使用天然气,在12月起将被迫面临转型。此外,发改委提出建立并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鼓励在季节用量差异大的地区研究推行天然气季节差价政策。

天然气消费结构将优化

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全新的《天然气利用政策》,政策提出,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促进节约使用,更是被政策重点强调。

为了鼓励、引导和规范天然气下游利用领域,天然气用户被细分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和其他用户。

在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不同用户的用气特点等各方面因素后,天然气用户被划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

据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炊事、生活热水等用气、公共服务设施、天然气汽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等被列为优先用气类。但耗费大量天然气的天然气化工项目和部分发电项目则被定为禁止类。

三类产业将被迫转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内对天然气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型能源,他污染少、热值高、安全性能高,价格低廉,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

在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一期投用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了解,目前已累计建成天然气主干管线约5万公里;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超过1000亿立方米,消费量突破1300亿立方米,消费区域扩展至所有省区市,近2亿人享受到了清洁高效能源带来的便利。

但面对不断上升的需求,国内的气田产量却始终有限,一些老气田甚至出现减产,而新增气田产量有限,由此导致了我国天然气进口量逐年上升。中宇资讯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进口天然气约198亿立方米,增长44.6%,进口依存度增长迅速。除此之外,天然气消费季节性特征明显,冬季用气大幅增加且十分集中,天然气用气高峰时段平稳供应仍面临较大压力。

在天然气供需形势仍有待解决的形势下,一些高耗气、低附加值的天然气利用领域却在各地仍在不断发展。如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及甲醇生产下游产品行业,以天然气代煤制甲醇项目,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氮肥项目。陕、蒙、晋、皖等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所在地区建设基荷燃气发电项目等。

为促使天然气高效节约使用。发改委天然气利用新政策将加快淘汰天然气利用落后产能,发展高效利用项目,12月1日起,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及甲醇生产下游产品行业,以天然气代煤制甲醇项目产业将被禁止使用天然气,三产业将由此被迫开始转型。

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将理顺

分析称,一些天然气化工落后产能等行业之所以大量使用天然气,价格相对较低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按照新政策要求,发改委将继续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比较关系,建立并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此外,鼓励天然气用气量季节差异较大的地区,研究推行天然气季节差价和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气价政策。

“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理顺后,多地天然气价格或将出现上涨,经济效益的削减也将会倒逼目前限制类天然气化工用户寻求转型。”分析师说。(中新网 能源频道 史建磊)


≥ 最新消息   ≥ 财经大事   ≥ 新闻解读 

钢市 铁矿石 煤炭 钢贸商资金链 钢铁产能 投资 政策 房地产 热点专题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