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产品研发 >> 正文

低温取向硅钢的研发

2017-03-06 10:15 来源:中联钢
0

取向硅钢的生产通常需要利用细小的弥散分布于钢中的MnS作为脱碳退火过程中初次晶粒长大的抑制剂。但是,MnS的固溶温度在平衡态时约为1320℃,采用钢中MnS作为抑制剂的取向硅钢在轧制前需采用高温板坯加热工艺,其缺点是氧化渣多,材料烧损大,成材率低,板坯凝固组织过于粗大,加热炉修复频率高,制造成本高,组织遗传后热轧板中容易形成很深的横向裂纹,产品表面缺陷多,成品率低且性能不稳定。为此,人们积极探索采用低温板坯加热工艺生产高磁感、低铁损的取向硅钢。生产低温取向硅钢的常规操作是:在炼钢时添加少量晶界偏析元素或抑制剂形成元素,并在脱碳退火过程中进行渗氮处理,获得足够数量且均匀分布的抑制剂,起抑制初次再结晶晶粒正常长大的作用。研究工作表明,低温板坯加热工艺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已成为取向硅钢研发的热点。
低温取向硅钢在成分控制方面主要是采用抑制剂AlN和添加Cu之类的抑制剂形成元素或Sn,Cr之类的晶界偏析元素来取代MnS。
新日铁系统研究了加入0.15%~0.2%Cu对Hi-B钢组织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他们发现,钢中会形成Cu1.8S,其固溶温度为1200~1250℃,析出温度为1000℃,比MnS低(MnS的析出温度为1100℃);另外,Cu是扩大γ相区的元素,控制好精轧温度可获得足够数量的γ相,利用γ相转化为α相时析出的细小(30~50nm)弥散分布的(Cu,Mn)1.8S来抑制初次晶粒的生长,降低二次再结晶温度;控制好冷轧和后续退火条件可获得高比例的高斯织构组分,从而有利于提高磁性能。Cu还能改善Hi-B钢中因加Sn或Sb引起的底层质量变差的问题。在以Cu作为主要抑制剂形成元素的取向硅钢中,由于Cu与Mn竞争与S结合,Mn的含量控制得相对较低,抑制剂的析出形式主要是Cu2S。Cu作为辅助抑制剂形成元素加入到取向硅钢中,与钢中的S结合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硫化铜化合物,能使MnS析出温度提高50℃以上,而AlN的析出峰值温度则降低50~100℃。研究还发现,以含Cu相为主要抑制剂的取向硅钢可省去高温常化程序。
Sn用作辅助抑制剂在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制作中起重要作用。Sn可在卷取和常化后沿晶界析出,使常化时γ相分布更均匀,常化后铁素体相更均匀和细小,冷轧时形成更多的形变带,二次晶核增多。Sn还在第二相质点MnS和AlN与基体界面处偏聚,阻碍它们长大,使其更细小,更弥散从而增强对晶粒正常长大的抑制力。另外,Sn的偏聚能使冷轧时效有效的固溶碳和氮量增多,使得脱碳退火后的初次晶粒更加细小均匀,使二次再结晶温度降低,二次晶粒尺寸更小;在最终高温退火后得到更完善的{110}<001>二次再结晶织构,提高了取向度和磁性能。但加Sn会使钢的底层质量变差,加Cu可以改善这个问题。(钢研)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中联钢视点
钢厂动态
技术标准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