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央行的央行”警告:“僵尸企业”是加息最大阻力

2018-09-25 07:51
0

 

(原标题)“央行的央行”警告:全球经济疲弱央妈没做准备 僵尸企业是加息最大阻力

作者:杜玉

摘要: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季度报告认为,目前发达经济体中的僵尸企业大量激增,数量创下1980年代以来最高。近期市场“骚动”是全球多年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可避免的后果,僵尸企业会拖累经济增速,大多数央行没有对此做好准备。

国际清算银行(BIS)素有“央行的央行”之称,总部位于巴塞尔的BIS最新季度报告认为,近期市场“骚动”是全球多年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可避免的后果,大多数央行没有对经济疲软做好准备。

报告认为,金融危机后全球利率触及历史新低,近十年超低利率导致了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中的僵尸企业大量激增,数量创下1980年代以来最高。

报告称,全球主要央行正面临政策上的艰难抉择,更低的利率可以提振整体需求,在短期内提升就业和投资,但愈发蔓延的僵尸企业会加剧资源错配,挤占健康企业的投资和雇佣行为。如果效果足够强大,将抑制生产率增长、放慢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压低利率。

据金融博客Zerohedge介绍,僵尸企业代表利息覆盖率(ICR)至少连续三个季度少于1倍,即公司期间产生的税前利润无法支付当期利息。同时,僵尸企业的未来增长潜力预期相对较低,特别是托宾Q值(即企业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在任何一年低于该领域的中位数水平。

BIS的报告认为,上述两种定义下的僵尸企业现有盈利能力非常相似,最大不同存在于盈利前景(prospect)的质量方面,即市场对两种僵尸企业的未来预期盈利存在明显分野。

具体来说,在第一种定义下,大部分僵尸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位数ICR为-7到-5之间,而非僵尸企业的中位数ICR至少为4倍。若根据第二种定义,僵尸企业的托宾Q值普遍高于非僵尸企业,代表投资者对很多僵尸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更乐观,甚至超过了对健康企业的未来成长预期。

(截图来自金融博客Zerohedge)

报告认为,这种市场反常的定价行为,可能就是过去十年主要央行超量放水而自然引发的。一家公司成为僵尸企业后倾向于保持这一状态更久,而不是复苏或通过破产清算退出市场,研究发现,1980年代后期,僵尸企业有60%的几率会在未来一年保持僵化状态,2016年则提升至85%。

主要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超低利率,僵尸企业得到的财务刺激不够,就更难有动力去减少债务。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还会形成共栖关系,即债权人倾向于为僵尸企业用很低的利率展期贷款,而非帮助债务人清理资产负债表。这增大了债务违约的风险,更愿冒风险的小型金融机构首当其冲。

BIS首席经济学家Claudio Borio长期批评超量宽松货币政策,他认为最近几个月的新兴市场动荡就是这一政策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之一,即对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的必然反应。他认为,目前市场患上了对便宜钱的“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这条路注定崎岖不会平顺。

Borio还用病人与医生的关系来比喻当前的市场和央行,认为随着利率还是不同寻常地处于低位,以及央行资产负债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膨胀,央行的药箱中基本已经没有药品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或者在其崩溃时给予照料: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感冒发烧,而主流政治与社会对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进一步反扑,增加了发烧程度。鉴于央行逐渐枯竭的弹药库,这代表政策制定者没有准备好下一次下行周期。”

他认为,发达经济体也不要去幸灾乐祸新兴市场,因为发达经济体的市场环境和金融状况过于宽松,更值得担忧的是,发达国家经济体中同样积累了过多的债务。因此,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都应准备好一个长期且不平静的恢复之路。

另据新浪财经援引《参考消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上周四(9月20日)称,全球经济未来几年将继续强劲扩张,但贸易紧张关系可能阻碍投资并导致经济扩张速度放缓。OECD不仅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还认为贸易紧张和新兴市场动荡代表全球经济增长或已触顶。

在回顾雷曼兄弟破产十周年之际,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近期研报都预计,下一场经济危机最可能的催化剂是企业债务,债券和养老基金会在大型投资银行之前受到影响。高盛预计,未来五年会有1.3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务到期,届时可能触发违约潮,也许就是下一场全球“爆雷”的开始。(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


财经大事 滚动播报 热点直击

深度政策独家数据钢市楼市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电力煤炭国际外汇图片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