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基础建设 >> 正文

张国强:电力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

2018-11-13 09:57
0

上海,是张国强生长的地方。小时候他曾听长辈们说过,90多年前在南京路竖起的一盏灯杆,是全中国第一盏电灯。自己的家乡是中国电力工业的诞生地,这种联接隐隐地勾起他对电力的好奇,也激发他在大学志愿上填写了电气专业。毕业后,张国强如愿进入华东送变电公司,从此在送变电建设领域深耕20年,他的工程经历见证着电力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

从“人力”到“机械”施工

1998年,24岁的张国强刚进单位,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参与到500千伏阳淮线路组塔工程。第一次远离上海,来到偏远的山地,听不到相约九八的歌声,只有遥远的鸡犬声相伴。当时公路交通不够发达,去工地上还要坐拖拉机。到达项目部之后,他和同事住进公司租来的农村家舍,喝水要自己去挑井水,晚上也常常没电。大夏天的傍晚,闷热的民房里开不了风扇,张国强就和同事们去门口大树下坐着,手里挥着扇子来乘凉。

张国强跟着老师傅参与到阳淮项目的施工全程,学习线路架线和塔腿组立技术工作,从中深刻认识到机械化不足带来的挑战。项目上的基础开挖工作只能靠工人用铲子、铁锹一点一点挖出来,再用竹筐把泥石一担一担挑出去。因为浇筑混凝土所需的小搅拌机运不进山地,项目部只好采取人工搅拌,一次搅拌就零点几立方米,全靠工人苦干、实干。“那时候,架线要怎么把线放过去啊,就只能靠人拉肩抗,几十个人从这个山头拉倒那个山头。我们的材料,每颗石子、每包水泥都是工人师傅用肩扛上去的,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单单一个项目的组塔架线阶段就进行了14个月。”张国强回忆说。

现如今,输电线路已实现基础全过程机械化施工。平地丘陵地带的基坑开挖工作中,工人们不再需要自己动手挖土,只要操作旋挖钻机等挖掘设备就可以了。而架线工作方面,项目部在地形复杂区域采用了无人机展放引导绳,牵张机进行架线施工,减少了高空作业和人员投入,施工安全、质量、效率都得到显著提升。除此之外,项目部人员的生活环境也改善很多,项目宿舍配备了电视、冰箱、空调等标准化配套设施,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的生活也越来越舒适。

从“国外引进”到“中国制造”

二十世纪时,中国的电力设备技术落后,施工现场的装备和技术都是全套购买自ABB、西门子等公司。“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电气设备都是进口来的,大家要读懂设备说明书,还要在工作之余捧着字典苦练英语,这倒也练出了我们的英语水平。”张国强说,“而到2000年之后,发现进口设备比例在逐渐减少”。

2008年,张国强参与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奉贤换流站电气安装工程建设,该项目对上海意义重大,在满送状态时能够满足目前上海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在夏季用电高峰时也可以占到上海用电量的五分之一。奉贤换流站内设备已基本做到了国产化,只有光电流互感器是进口设备。

而目前,特高压站电力装备可以达到100%的国产化率。张国强介绍到:“现在我们的特高压示范工程,已经不用去进口外国的装备了,采购的设备均为‘中国制造’,人机界面交互更友好,设备运行也很迅速。”此外,公司承建的多项海外项目中的设备国产化率也不断攀升。从非洲科特迪瓦土建工程到巴西美丽山二期工程,项目所需的核心装备需要从国内厂家购买,运输到海外工地现场,国产电力设备正在大踏步地“走出去”。

从散件设备到集成智能

张国强曾听老师傅讲过,八九十年代时变电站的一次设备主要是散件,断路器、隔离开关等电气设备需要在现场焊接、组装后才能应用。而且过去的变电站多为敞开式,依靠空气间隙绝缘,占地面积要比现在的大好几倍。而随着设备集成化水平的提高,目前上海220千伏等级变电站都是室内站,采用GIS开关设备,设备集成化提高,占地面积大大缩小。值得一提的是,变电站不仅越来越浓缩,而且越建越美观。例如部分变电站地处上海水乡旧城区,为了融入周边的景观风格,变电站建设时也采取了仿古青砖砌墙面,翠竹、茶花及庭院式铸铁楼梯扶手,远远望去就像一栋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建筑。

设备集成化不仅使变电站越建越小,还使电力建设也来越便捷。张国强回想起十年前奉贤换流站进行的电气试验,感觉与现在已有很大不同。“当时做电气试验,老师傅都叫‘搭摊子’,因为做一项试验需要五六个仪器仪表来配合做,过程十分麻烦。而随着装备的集成化发展,现在做一项电气试验仅需一两件仪器就够了,真是又精确又方便。”

回首电力建设发展历程,张国强感慨万千。工作20年以来,他的足迹从上海到大西北,从江南平原跨越到青藏高原,经历了施工技术迭代和建设环境的变迁。他与所有电力建设亲历者一样,参与的每个工程无不凝结着当时建设情况的缩影,串连成整个电力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张国强把那份对电力的初心书写在上海以及祖国大地上,与一批批电力建设人一起,共同推动企业施工能级的提升,促进电力建设朝着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