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基础建设 >> 正文

陈广汉详解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从基建互通到未来创新发展

2017-07-19 09:48
0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有望明年通车,未来在西九龙总站登车,14分钟可抵达深圳福田,48分钟可抵达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势必加快香港、广东乃至整个珠三角一体化,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近期,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广汉教授在深圳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他认为,基础设施是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首要工作,未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基础设施如何实现通关便利化将颇为关键。

引领珠三角进入3.0模式

陈广汉认为,从国家层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对国家区域发展、“一带一路”、“一国两制”影响深远。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将引领珠三角经济圈进入3.0模式。相比长三角、京津翼地区,珠三角地区市场化程度更高,科技创新更活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但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此前并没有正式提出过。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将有助于三个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转型,是国家发展大势所趋。

其次,从历史上看,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制造业、活跃的科技创新。而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航运系统,其商业网络遍布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澳门亦有葡语国家的经贸服务平台。大湾区战略势必加快香港、广东乃至整个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

最后,随着新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大湾区战略能够结合港澳所长和国家所需,带动港澳及内地经济协同发展,提高各城市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和定位,不仅可以带动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中,同时国家发展也可以推动港澳长期稳定繁荣。

首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7月1日,由粤港澳三地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提出,强化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构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推动专业服务和创新及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推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基础设施是信息、资金、人流、市场自由流通的重要载体。”陈广汉指出,基础设施作为互联互通的首要工作,湾区城市早有布局,并且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比如,7月11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实现全线贯通并预计年底实现通车。届时,开车从珠海至香港将由过去的3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又如,截至今年6月底,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工程已完成94.3%,并将于下半年展开联调联试。

7月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以明年第三季通车为目标,未来在西九龙总站登车,14分钟可抵达深圳福田,48分钟可抵达广州。显然,一小时经济圈目标已指日可待。陈广汉认为,未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基础设施如何实现通关便利化将颇为关键。

在资金流通方面,近期启动的债券通,可谓沪港通、深港通后又一两地市场的重要资金接入点。

除基础设施、资金流通,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亦可追溯到广东省的前海、横琴、南沙三大自贸片区。“自贸区和大湾区是点和面的关系,政策先在自贸区先行先试,成功之后再在大湾区推广,最后复制到我国其他城市。”陈广汉向记者表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自改革开放到经济特区,贸易自由化到自贸区,如今再到大湾区是逻辑的进阶、不断深化的过程。广东省三大自贸区将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引领大湾区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何优势?资料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值为9.18万亿元,占全国12%。其中,香港、广州、深圳分别为2.21万亿元、1.96万亿元和1.95万亿元。陈广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人口、地理优势等均与世界三大湾区旗鼓相当,产业布局也更加齐全。港口经济、制造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信息高科技产业都汇集在大湾区。

具体到未来的城市分工,陈广汉指出,创新驱动战略应作为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珠三角东岸要重点瞄准通讯设备、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产业带,珠三角中部重点发展汽车、船舶、电子信息、健康医药产业,珠三角西岸则以海洋工程、光电装备等为突破,努力成为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

但是,“我们的产业质量和经济竞争力与世界三大湾区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大湾区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平台上发力。”陈广汉建议,积极推进“一国两制”、自贸区等多重体制的优势叠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调城市功能,明确产业分工,确保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将尤为重要。

陈广汉认为,大湾区的推进需要人民的支持,让香港老人到内地养老、年轻人到内地就业。解决民生问题让百姓支持大湾区发展,需要让社会了解建设大湾区的意义和好处所在。7月1日,陈广汉在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指出,世界著名湾区的特征除了国际一流的创新能力,还必须是集优美的海洋自然环境、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开放性社会和经济形态、国际化商业和交通网络于一体的城市群和都会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有望明年通车,未来在西九龙总站登车,14分钟可抵达深圳福田,48分钟可抵达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势必加快香港、广东乃至整个珠三角一体化,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近期,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广汉教授在深圳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他认为,基础设施是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首要工作,未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基础设施如何实现通关便利化将颇为关键。

引领珠三角进入3.0模式

陈广汉认为,从国家层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对国家区域发展、“一带一路”、“一国两制”影响深远。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将引领珠三角经济圈进入3.0模式。相比长三角、京津翼地区,珠三角地区市场化程度更高,科技创新更活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但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此前并没有正式提出过。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将有助于三个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转型,是国家发展大势所趋。

其次,从历史上看,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制造业、活跃的科技创新。而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航运系统,其商业网络遍布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澳门亦有葡语国家的经贸服务平台。大湾区战略势必加快香港、广东乃至整个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

最后,随着新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大湾区战略能够结合港澳所长和国家所需,带动港澳及内地经济协同发展,提高各城市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和定位,不仅可以带动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中,同时国家发展也可以推动港澳长期稳定繁荣。

首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7月1日,由粤港澳三地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提出,强化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构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推动专业服务和创新及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推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基础设施是信息、资金、人流、市场自由流通的重要载体。”陈广汉指出,基础设施作为互联互通的首要工作,湾区城市早有布局,并且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比如,7月11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实现全线贯通并预计年底实现通车。届时,开车从珠海至香港将由过去的3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又如,截至今年6月底,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工程已完成94.3%,并将于下半年展开联调联试。

7月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以明年第三季通车为目标,未来在西九龙总站登车,14分钟可抵达深圳福田,48分钟可抵达广州。显然,一小时经济圈目标已指日可待。陈广汉认为,未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基础设施如何实现通关便利化将颇为关键。

在资金流通方面,近期启动的债券通,可谓沪港通、深港通后又一两地市场的重要资金接入点。

除基础设施、资金流通,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亦可追溯到广东省的前海、横琴、南沙三大自贸片区。“自贸区和大湾区是点和面的关系,政策先在自贸区先行先试,成功之后再在大湾区推广,最后复制到我国其他城市。”陈广汉向记者表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自改革开放到经济特区,贸易自由化到自贸区,如今再到大湾区是逻辑的进阶、不断深化的过程。广东省三大自贸区将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引领大湾区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何优势?资料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值为9.18万亿元,占全国12%。其中,香港、广州、深圳分别为2.21万亿元、1.96万亿元和1.95万亿元。陈广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人口、地理优势等均与世界三大湾区旗鼓相当,产业布局也更加齐全。港口经济、制造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信息高科技产业都汇集在大湾区。

具体到未来的城市分工,陈广汉指出,创新驱动战略应作为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珠三角东岸要重点瞄准通讯设备、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产业带,珠三角中部重点发展汽车、船舶、电子信息、健康医药产业,珠三角西岸则以海洋工程、光电装备等为突破,努力成为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

但是,“我们的产业质量和经济竞争力与世界三大湾区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大湾区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平台上发力。”陈广汉建议,积极推进“一国两制”、自贸区等多重体制的优势叠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调城市功能,明确产业分工,确保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将尤为重要。

陈广汉认为,大湾区的推进需要人民的支持,让香港老人到内地养老、年轻人到内地就业。解决民生问题让百姓支持大湾区发展,需要让社会了解建设大湾区的意义和好处所在。7月1日,陈广汉在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指出,世界著名湾区的特征除了国际一流的创新能力,还必须是集优美的海洋自然环境、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开放性社会和经济形态、国际化商业和交通网络于一体的城市群和都会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