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楼市心理调查”系列之三:房价暴涨背后的囚徒困境

2017-03-27 14:19
0

黎岩:本轮房价暴涨潮不同于以往的最大区别是,原本应各自牵制的政府、开发商、购房人三方持有了相同的目标。

【编者按】从2015年的全民炒股,到2017年的全民炒房。“居者有其屋”一直是国民心中的执念,“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充斥着整个楼市,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限购、禁止的物件,人们越要得到手。购房者的疯狂“抢着上车”,开发商的齐捧地王,政府越挫越勇的楼市调控,他们各自行为背后存在怎样的心理?“楼市心理调查”系列深度报道为读者多视角分析房价暴涨后参与各方的“扭曲”心理。本文为该系列文章第三篇。

前几天有一项楼市传言,背后隐藏的各方信息却颇值得玩味。

有消息称小米公司要与万科携手盖房,仅限小米员工购买,房价平均在每平方米四至五万元人民币,位置在海淀永丰。那里当前市场均价在每平方米八万元以上。

消息正在房价暴涨之时传出,引致巨大讨论。不过,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小米员工虽然能够买到半价房子,但是没有产权,无法公开交易,也不能落户口。

此事足以成为从观察火爆楼市的一个鲜活切入点。从买方角度上看,小米不少员工完全符合统计意义上的“刚需”定义——工作没几年,收入还可以,未来有成家的需求,也有买房的必要。

目前,这个项目还处在小米公司内部征求意愿阶段。据公司内部透露,统计购房意愿后才会决定合作与否,以及合作建房的面积。但至今公司里的舆论声音都是:不值得,不买。而这就印证了现今在购房人心理上已经出现的一个明显特征:买房在理财上的功能意义超过了居住功能本身。

这个变化背后隐藏着的逻辑就是:所有买到房子和想买房子的人都绝对不希望房价下跌。他们是冲着上涨而买的,房屋的居住功能并不是唯一衡量标准——这也同时可以解释为什么政策性商品房在市场频遭冷遇。至今为止,北京市大热的通州区还有单价不到两万元的政策性商品房,自推出以来已经滞销四年,但与此同时通州的商品房价格扶摇而上。

而从开发商的角度上说,这个事例所展现的事实更是极端:为何要和小米谈这么条件苛刻的合作?是因为万科当时买下的就是一块不能出售的地块。

这块地是去年12月北京市推出的首个“限房价竞地价”地块。在拍卖前先给出了一系列苛刻条件:这块地上未来房屋的售价均价不超过53400元/平方米,且最高销售单价不得超过56100元/平方米。房屋套型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必须占所有住房面积比例的70%以上。

而在报价时,几乎所有竞拍开发商都选择了“全部自持”,最终万科先后以50亿和51亿元拿下永丰的两个地块。

100%自持,说白了:开发商买回这块地,盖出房子只能用于出租,而不能卖。

只要粗略计算一下,就能发现万科买地的成本令人咋舌,租售比高达 1:500 至 1:650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以盖房子出租这个方式,万科要42至54 年才能收回成本。再加上3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万科这个买卖根本不划算。

可是,为什么即使没有产权,还有很多苛刻的条件限制,万科也要拍下这块地,甘冒这么大的风险?从投资角度来说,这放在一个商业主体身上,似乎完全是不可理解的行为。

但是,如果放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状态中去看,万科的举动又很好理解。房地产企业最怕的不是项目亏钱,而是没有项目可做。上市公司需要业绩,非上市公司需要营收。而宁可将自己放在京沪深这种房价更为看好的城市中去搏斗,也不能到库存严重的三四线城市去冒险。这也几乎是房地产商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市场上对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预期远远高于三四线城市。

另外,在这件事情中还有第三个主体:拍卖土地的政府。土地是在政府手里的,如果非常想压抑房价,完全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向外拍卖土地,并要求开发商限制最终销售价格。如果在一片二手房中出现一处价格远低于周边平均的新房,对市场价格的抑制作用是很明显的。

这样的事情,北京曾经也是做过的。2004年,在CBD核心地区,富力城和苹果社区两个中高端楼盘的马路对面,就出现了一处限价商品房,这曾经一度导致苹果和富力的销售不畅。

然而,北京市在调控背景下推出的地块,其苛刻条件也只是开给了开发商,政府得到的收入只是减少了超额的溢价,但与之前价格相比仍然是缓慢上升。

至此,政府、开发商、购房人,三个主体在这一处地块上已经凑齐。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的是,这三方其实抱有的是相同的愿景——房价缓慢上涨。

政府的土地拍卖价格暗暗道出了它希望房价缓慢上涨而非下跌。

开发商不惮于在这种苛刻条件下仍然固守一线城市,是因为他们期待通过未来的价格上涨来弥补预先透支的空间。

购房人在不能获得完全产权的前提下不愿意买房,也是因他们有对未来房价的上涨预期,不希望自己的投资收益跑输他人。

这也是这轮房价上涨潮不同于以往的最大区别:市场上不再有多空之战,原本应该各自牵制的三方力量持有的是相同的目标。无论业内、专家、政府、房地产商、购房人、中介……无论你问到哪一方,都会直白地告诉你:房价确实不合理,但是看不到任何下跌的可能。

这种态度的空前一致本就是对房价的巨大心理支撑,更火上浇油的是,政府、购房人和房地产商三方之间又都没有把态度挑明,而是暧昧地互相窥视猜测。

其中最忧心的是房地产商。时隔四个月,从小米的合作洽谈中能够初窥万科的变通方式——通过把项目打包出租给第三方的方式来实现资金回笼。

事实上,不仅仅是万科,所有房地产开发商都陷入到了“停不下来”的境地之中。根据年报统计,全国百强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负债率早已超过70%的安全线,恒大的负债率甚至已经超过90%。

表面的风光和背后的高负债,使得这些开发商完全不能从容享受房价高涨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而只有不断地拿地、做项目、摊薄成本……才有可能让他们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才有可能让他们活下去。

房地产商的大举进军,一定程度上已经从企业战略使然,变成了不得不然。

购房者的心理焦虑也不轻松。房价一路飞涨而又看不到下跌的理由。就算明知现在买房不仅要搭上两三代人的全部积蓄,更要背一身贷款,但看看政府和开发商各种暗藏不表的潜台词,之后只好决定:再难也得先抢上这辆车。

这是此次学区房涨幅居首的最根本原因:既然透支了两三代人的积蓄换一张车票,那就挑最抢手的来。虽然价格高,但转手的可能性也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房屋。

而政府,从定下土地招拍挂制度,定下房地产是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定位之后,就已经不得不随着这辆车一路狂奔。

魔鬼隐藏在细节当中。

1998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储备制度,将土地的一级开发权收归地方政府所有。在政府进行了地块规划后再以招拍挂的形式向社会推出。

这项试点政策实施到第六年时,经统计确认,杭州七大区块的楼面地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拍卖时的平均溢价率超过50%。其中,上涨最快的城西区块,从2000年的2188元/m2涨到了2003年的5326元/m2,三年多的时间里增长了2.4倍,而到了2004年,相同区位的土地更是拍出了7547元/ m2的价格,预计建成后开盘价将超过万元。而当时京沪核心地段的中高档商品房也不过就是这个价格。

当时,就有专家认为,这样规划和管理土地的方式对于房价将起到很大的促升作用。但有关部门以“更有利于城市统一规划管理”的理由否决了这一点。

行至今日,房地产相关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占比中已经超过了50%,改革财税分配制度的最好时机已过,让地方政府自毁饭碗早已难上加难。

三方都预期房价上涨,都在窥测另两方态度的同时,一边内心纠结一边暗自加磅。于是房价也就脱离了三方共同期待的“缓慢上涨”这一目标,转而一路狂奔。

这种疯狂的上涨无疑是三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螺旋已成,谁来迈出第一步?谁来先叫一声停?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去年抛售内地房产的李嘉诚了。事实验证了他的老谋深算。他亏掉的是从今年以来由于房价疯狂上涨而错失的利润空间,但逃离了令各方泥足深陷的囚徒困境。

可悲的是,李嘉诚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仍然圈在这个危险游戏中无法脱身,甚至甘于献身。心理上的胶着,比激烈的对峙更难以克服。

至于谁能让这种尴尬局面真正停下来?恐怕只能寄希望于某个黑天鹅事件了。只是一旦如此,后果就是玉石俱焚的局面。

这时,需要做的是再度审视三方力量。

至今为止的政府调控,所致力的方向就是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政府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大经济背景下,让控制局面的牌更多一点。让局面不至于到了某一天全然超出了政府的掌控能力。用各种信号告诉另外两方:不要再让房价涨上去了。手段也很明显,归根结底就是信贷、土地。

至今为止的房地产商,所致力的方向就是让资金链不至于太过紧张,能够确保企业平安地度过政府调控中形成的资金紧张期。同时尽量把一些生长性良好的项目拿在手里,让自己在上涨预期中不要太输给同行。

而购房人的期待最简单:上车,并且尽量在车上站到更好的位置。三方力量中,购房人最为分散,四下群起买房的景象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恐慌,导致他们看不清规律。事实上,在一次次调控中,房价早已有了固定的起伏规律,抢在调控政策出台之前上车的人是最不理智的,他们没有抗御风险的力量,但缺乏的是抵抗心魔的定力。

在这个复杂螺旋中,购房人既是房价上涨的最大受害人,也是最直接的推手,最彻底的接盘者,更是力量最弱小的一方。

所以,囚徒困境之下,谁应该先撤伙,还不明白吗?(黎岩 为FT中文网撰稿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国联合钢铁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意味赞同或证实消息中援引分析人士的个人观点及报道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热点解读 行业动态

市场研究、分析、预测

宏观政策 热点关注 走进市场 铁矿石 钢材 行情快递 独家观点

中国联合钢铁网数据终端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