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宏观经济新闻 >> 正文

独家视点:钢铁业必须耐受对经济放缓的更大容忍度

2013-06-11 18:58
0

 

在钢铁行业面临极度困难之际,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新的信息?我们又需要耐受住什么新的压力?

按理,此刻应该传递一些“利好”消息,但是客观现实却难以摆脱连我们自己都曾经倡导的、强调的、共识的严峻挑战――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下的“优胜劣汰”机制。

但是,当市场逐步逼近了如此阶段,我们真的能够耐受得住吗?

而恰此之际,一系列中央高层的“声音”,又释放出了极为重要的信息,无论钢厂或贸易商,都必须在未来的经营决策上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二场会晤时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这样的增速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经济金融界人士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发展正进入一个合理的增长区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7%, 年初的目标是7.5%,如果按照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经济只要保持7%左右的增速就可以了。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3日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8日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平稳,经济增速仍处于较高合理区间,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演讲时指出,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决不能片面地追求速度,而是应该防范风险、控制通胀;必须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

上述一连串的、密集的、明确的高层“声音”,清新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中国对经济放缓将采取更大容忍度,不鼓励高风险放贷和过度放贷,希望把重点放在增长的质量上,而非速度,并把经济水分挤掉;这一信号,对于多年来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的钢铁行业,将意味着什么?产能过剩是否属于“经济水分”而必须要挤掉呢……?

显然,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思路已有了根本调整,所以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及通胀较低的情况下,央行不再如欧美国家那样采取过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近期国内经济增长与融资增长严重背离,早就引起了政府的密切关注。其实,国内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是充裕的,问题是如何使其流向实体经济。

多年来的普遍观点认为,中国必须维持8%的经济增速才能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而现在官方给出的增长目标为7.5%,甚至7%可能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但是,若再低就意味着要跨越一个心理承受界限--经济增速将降至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我们必须清楚,新一届政府对于实施中共“十八大”所确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及改革目标是坚定不移的――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应该看到,在过去的大约五年时间里,稳增长是首要任务,只要经济放缓,政府都会推出某种政策,确保增长保持稳定。但如今,越来越显而易见的是,新一届政府更希望深化改革而不是刺激经济。

毫无疑问,近期中央高层传递出的对经济放缓的更大容忍度之信号,再次警示中国钢厂及钢贸商,切勿对以往的“政策救市”再抱以依靠,只要中国不会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而有碍社会稳定大局(就业问题或严重通涨),就别再过多指望政府会伸出“扶持之手”,谁认不清这一国情,谁必将处于被动,而这一行情是任何“模板曲线”都无法绘出的。

既要正视严峻形势,也要洞察积极因素——

当前,钢铁行业对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等相关改革措施对拉动需求的期盼尤为强烈,虽然在短期内城镇化战略还难以支撑钢市,但我们仍必须密切关注一个“看点”,或保持一种“预期”,即:按照中国的以往惯例(这也是一种国情范畴),通常会在中共党的“三中全会”上作出并释放重大宏观政策或实质性改革措施;预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召开(三季度后),而此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党外人士座谈会将是一个重要观察时点,可能释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信息端倪,直至三中全会正式召开,可能会在行政体制、财税体系、金融、投融资、城镇化建设、土地制度、民生等领域作出新的具体部署。

届时,或对国内钢市产生某种积极预期效应。但短期内,行情依旧,难以反转。

(徐刚 中国联合钢铁网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中联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不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此信息仅供客户作为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联钢无关。


本信息(报告)版权归中联钢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中联钢客户使用。未经中联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送、发布、复制本报告。中国钢铁联合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