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中联钢视点 >> 正文

正视钢铁困局 坚守生态红线/系列报道(5)

2012-08-28 17:35
0

 

--专题报道--

【开篇语】新中国钢铁工业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和拼搏付出,不仅为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钢铁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渗透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波动性增速放缓,中国钢铁业首次出现了行业性亏损。

毫无疑问,昔日“钢铁元帅”的兴奋与热烈,今日“钢铁困局”的迷茫与困顿,在人们内心形成了一种沉重的历史性反差与深思。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残酷市场竞争新形势下,中国钢铁业究竟将如何面对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机遇?怎样审视并汲取中国改革开放的有益历史经验而尽快摆脱产业困局?这已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中国联合钢铁网从今天开始,籍以“2012(第六届)中国钢铁原燃料市场高峰论坛”在苏州召开之际,推出《“苏南模式”新时期断想》深度系列专题报道,以探索新时期中国钢铁业“二次改革”之路……

正视钢铁困局 坚守生态红线

——“苏南模式”新时期断想(之五)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有一条最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精髓――实事求是。

今天,当我们继续谈论“苏南模式”的时候,绝不能只褒其优,而不贬其弊。否则,将无法实事求是地从一种特定的历史发展实践之中“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其实,很多时候从反面经验中同样可以获取某种警示之益。

不用回避,在苏南经济发展的初期,曾在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下,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分散发展方式为生态灾难埋下了隐患。2007年5月太湖蓝藻现象的爆发,令全世界震惊,其产生的影响再次引起人们对“苏南模式”与“环境问题”二者关系的思考……“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经济格局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新苏南模式”的诞生,环境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着某种固有的路径依赖。更应引起我们足够警觉的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30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反思“苏南模式”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为其它地区及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种预警价值。

江苏省的钢铁、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等4个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产业规模较大。江苏四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形成与江苏特有的地理优势分不开,江苏地处中国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有淮、沂、沭、泗、秦淮河、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湖泊300个,水库1100多座,由江河湖泊组成的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8%,比重之大居全国之冠。     

正是由于江苏丰富的水资源,才构成了江苏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为江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四个传统产业耗能占工业总耗能的42%,COD占整个工业COD总量的45%,废水排放量占整个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2%……而重工业依然是江苏经济增长的主力,解决重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等问题也是江苏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果站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审视“苏南模式”的某些旧有弊端及后果,毫无疑问促使我们高度关注并思考如何在新时期下科学地协调好“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关系。“苏南模式”从另一个层面告诉我们,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绝不能忽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对于高能耗的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更如此。

当前,我们必须特别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使在我国钢铁行业遇到了最为严重的“困局”,也丝毫不会影响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既定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密集颁布并强化实施;不仅企业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更高了,且对环保违规的处罚也更甚严厉。仅就钢铁工业的冶炼工艺特性来说,当属于国家重点监控的“两高”(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之一,削减其污染物排放量自然是首当其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钢铁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钢铁工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发展,但由于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和矿石,并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负荷的影响不断加重,这已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工艺排放量的11%左右,仅次于电力行业,居第2位。其中烧结工艺过程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排放量占钢铁行业年排放量的40%~60%……

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达6.8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75%;净出口粗钢3479.55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5.09%。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全年消耗了11.56亿吨铁矿石(进口56%)和5.8亿吨煤炭,是典型的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

我们必须知道,现代工业发展是建立在化石能源消耗的基础之上。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40年的50亿吨增加到现在的近220亿吨,而且还在继续升高。

从二氧化碳产生的行业看,大约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工业生产中,其中火力发电居于首位,钢铁居于次位。目前,一些北欧国家已经开始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这说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二氧化碳排放纳入专项治理的轨道。

钢铁工业是生产规模巨大、资金集中的制造工业,也是能源消耗很高的工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和气体产物的数量也非常之大。虽然一小部分尾矿砂和一部分炉渣、尘泥已经能够回收利用,研发它们的再循环利用技术仍然要继续深入。如果钢铁工业用于环保的投资不足或对环保措施管理不善,钢铁企业将成为非常严重的污染源。

曾经,一提起钢铁业,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高耸的烟囱、滚滚的浓烟、大量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垃圾……作为传统重工业,我国钢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的污染问题广受诟病。如今,这一现象正随着国家加大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而有所改善;在一波又一波的环保政策冲击下,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开始在环保的“阵痛”中努力实现转型。

据统计,我国有46家钢铁企业分布在省会和大中型城市。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限制了钢企自身发展,也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烟尘和二氧化硫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显然,在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当下,我国钢铁企业的环保搬迁已然箭在弦上……

其实,我国钢铁行业的转型不仅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环保搬迁还为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建设节约型的环保企业提供了一个绝佳时机。就此来看,尽管由于搬迁停产,企业的当期营收或出现大幅下滑,但在环保“阵痛”过后,企业的综合社会效益将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在环保调控下,一批落后钢企也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当前,虽然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危局”之中,但我们对待“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绝不能有丝毫放松或麻痹,更别幻想因为出现了“钢铁困局”而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就会“手软”。

为什么?

--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同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09年1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哥本哈根会议在经历了曲折后,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该文件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得到广泛认可,来之不易,应该得到珍惜。

--温家宝表示,中国愿意同各方一道,以哥本哈根会议为新的起点,切实履行承诺,加强合作,尽早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至此,我们应该相当清楚了:作为一个对世界高度负责任的中国政府,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框架下,就“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方面,已向全世界作出了郑重承诺。

这种承诺,是我们认识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乃至中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政策基点。鉴于此,就更应该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钢铁困局”的形势及压力的严峻性……

其实,当前及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环境和资源支撑形势之严峻,要远比产能过剩的困扰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全球已经步入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更如此。产能过剩会直接作用和影响市场供需和钢铁行业效益,而生态环境却决定着钢铁行业可否持续发展的命脉。

因此,再面临未来钢铁业“二次改革”之际,“环境”和“资源”两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极端的重视。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铭记下“实事求是”四个字。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既要记住“苏南模式”的历史功绩,更不能忘却“苏南模式”的环境之殇。

(中国联合钢铁网 徐刚)


中联钢:如何破解当前钢铁行业困局?

正视钢铁困局 铲除观念积弊/系列报道(6)

正视钢铁困局 坚守生态红线/系列报道(5)

正视钢铁困局 明辨企业差异/系列报道(4)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钢贸体制/系列报道(3)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规模评判/系列报道(2)

正视钢铁困局 反思决策取向/系列报道(1)

中国实业迷途:沙钢转型“狩猎”

钢铁困局继续 “苏南钢铁模式”崛起

2012(第六届)中国钢铁原燃料高峰论坛/专题


≥ 最新消息   ≥ 财经大事   ≥ 新闻解读    ≥舆情关注

热点专题 钢市 矿市   资金 房地产 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 数据之辩 发布会

【免责声明】:中联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不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此信息仅供客户作为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联钢无关。


本信息(报告)版权归中联钢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中联钢客户使用。未经中联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送、发布、复制本报告。中国钢铁联合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