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中联钢视点 >> 正文

【热点追踪】疫情影响下的中国车市危中有机

2020-02-11 15:48 来源:中联钢
0

作为21世纪又一个十年的开端,2020年,注定不凡。而一场席卷全国疫情的突然爆发,又决定了,这一年,注定将被载入史册。

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2月11日上午,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已超过4.28万人,累计疑似病例人数为2.17万人,死亡人数累计达到了1017人。虽然新确认病例数连续多日下降,但庞大的数据昭示着当前疫情仍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不容懈怠。

在疫情肆虐的这一非常时期,从国务院宣布延迟春节假期复工时间开始,我们已经感受到疫情致使大部分企业出现了短暂的停产停工现象。目前来看,从供应端到生产端再到销售端,汽车产业几乎全线“停摆”。疫情为中国汽车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不乏新的机遇。

一、疫情对于汽车产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湖北聚集了东风旗下的众多合资和自主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同时还有上汽通用、吉利、威马、德尔福、法雷奥、弗吉亚等知名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482家;2018年湖北省汽车产量为241.87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7%。由此来看,湖北的汽车产业在国内汽车产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疫情致湖北汽车产业受损,将对国内汽车产业带来一定打击。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预测,如果此次疫情持续1-3个月,那么2020年车市的下挫幅度可能在3%-6%;如果疫情持续时间延长至4-6个月,那么今年车市的下挫幅度将在8%-10%之间。

汽车产量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疫情也是湖北之外最严重的地区,其2018年汽车产量321万辆,占全国产量的11.6%。在累计确诊人数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合计汽车产量占比47.4%,排名前5位的省市产量合计占全国产量的28.6%。如果疫情持续3个月计算,受影响2月和3月份,可能4月份也会有一些影响。按疫情严重程度和产量占比来计算的话,2-4月份内受疫情影响造成减产20%-10%-5%话,单一因素可能引发全年汽车产量减少3-5%。

二、疫情引发的汽车行业的变化

1、  疫情将推高汽车制造成本,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会降低企业盈利;

2、  延迟复工和零部件供应不足导致整车产量临时受到压制,全年汽车供应不会受影响;

3、  疫情的发生,会加速劣势企业的淘汰;

4、  健康监测配置将更好迎合消费者需求,装备率会大幅提高;

5、  需求因疫情影响后移,短期波动不影响长期趋势,疫情结束后需求会集中释放;

6、  因疫情期间生产数量锐减,部分畅销车型供应不足,挤出效应导致竞争企业受益;

7、  加速催生销售模式的转变,线上新零售或迎来发展新机遇;

8、  疫情发展期,将成为部分高库存车企的重要去库存节点;

9、  疫情导致的公共交通受到重大不利因素,会引发一部分无车家庭的首购需求。

10、 疫情对共享出行的不利影响会传导至新能源汽车在运营领域的推广。

11、 汽车企业海外投资将受到轻微不利的影响;

12、 催生售后服务模式升级,加速行业整合,小微企业生存更加困难;

13、  促使车企结合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发智能网联汽车产品。

三、目前主机厂和汽配企业复工的情况

四、复工可能遇到的障碍:

其一,供应链风险。因为疫情防控很多厂家延迟复工,物流运输也受到影响,导致零部件供应成为工厂复工的一大障碍。

目前,零部件供应商的人员到岗情况、设备保障能力、物料准备情况、企业复工应对方案、政府复工政策及物流运输条件等,均存在不确定性。

而生产物流方面,相关作业人员尚未返汉且需隔离,期间物流应对生产,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异常反应不及时等诸多困难。武汉区域短期内运力受到影响,部分供应商取货周期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其二,安全风险。复工必需的前提就是安全,而目前疫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拐点。为了安全复工,很多企业都做了详细的复工安全预案。

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局面,我的态度是要将员工的安全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要恢复生产就必须满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线员工健康安全得到保障的条件才行。如果条件不允许,宁可推迟复产。

现在最难安排的是饭堂,制造企业劳动密集,没办法不安排餐食,而餐食的安排风险最高,现在大型制造企业复工主要都是卡在这个地方。

其三,防护物资的短缺也是企业复工的一个制约因素。

口罩的短缺短时间无法得到解决,以致于有车企已经开始自己生产口罩了。

史文飞

【免责声明】:中联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不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此信息仅供客户作为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联钢无关。


本信息(报告)版权归中联钢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中联钢客户使用。未经中联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送、发布、复制本报告。中国钢铁联合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