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基础建设 >> 正文

政策调焦:让基建投资更加健康稳歩发展

2018-11-16 10:15
0

经过国家发改委以及地方政府最近一段时期火速审批、快速上马一批重大新型项目,10月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终于停止了下滑。据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7%,增速比1-9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与去年同期15.85%的增长速度相比,今年1-10月3.5%的增速依然显得非常不好看。

基建投资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压舱石”,更是经济增长的“晴雨表”。统计资料显示,前10月5.7%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5%,跌破了持续近三年的6.7%-6.9%区间,并创下了近10年新低。在外围出口环境压力可能继续增大以及未来经济下行风险依旧存在的前提下,今年的剩余时间以及即将到来的新一年保持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稳定增长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突出。

物理形态投资的减速背后是货币供给形态的收缩。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16亿元,且不及前一月的1/3,其中除了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腰斩以及广义货币(M2)持平6月创下历史最低增速外,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在内的表外融资也是全线收缩,同时企业债券净融资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不约而同地减速断档。这样的结果对于嗷嗷待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说显然算不上是什么好消息。

当然,在总体增速下滑以及不少地方出现不应有空挡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基建投资的许多健康性亮点。首先是区域投资分布的优化,与前10月北京和天津两地基建投资同比大幅下降完全不同,中西部省份基建投资增速则高出了全国基建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像云南、贵州、河南等省份基建投资均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少数中西部省份的基建增速甚至超过了30%。另外,前10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超过3万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71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1%,同时中西部地区开工并累计完成铁路基建投资2400多亿元,占全国铁路基建投资的69%。看得出,无论是在地区性“补短板”还是行业性“补短板”方面,基建投资发挥了比较充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前10月民间投资实现了8.8%的增速,高出全部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成为了稳投资的一个重要支撑力。

由财政资金、银行贷款、政府债、企业债和民间投资等组成的资金供给方阵无疑是基建投资得以扎实推进的根本,但须面对的现实是,“去杠杆”还会选择新的力度继续推进,货币政策仍将坚持不搞“大水漫灌”,财政政策还要提防增加地方政府隐形债务,且在经济下行通道中,银行势必会进行顺周期管理,自觉收缩信贷扩张,所有这些都决定依靠增量资金推动基建投资的可能性空间上非常狭窄,相反,最大程度地调配与激发存量资金将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对此,有必要明确以下需要调整的四个政策维度:

首先是中央财政赤字的比率调整问题。中央财政有必要将2.6%的赤字率提高至3%左右,在加大财政政策对稳投资与稳增长支持力度的同时,实现“平衡型财政”向“功能性财政”的转变。

其次是地方政府债券的结构调整问题。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基建投融资的最主要来源,不过,由于发行规模存在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券作用于基建投资的量能也将受到抑制。对此,可以通过压缩一般债券规模而相应增大专项债券规模来放大对基建投资的作用力。

再次是城投债的增量调整问题。城投债融资是地方基建投资的重要补充,而且城投债的投资方向也与“补短板”轨道基本契合,但在“去杠杆”的政策导向下,最近三年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却逐步收紧。服务于稳健推进基建投资的需要,城投债发行今后可以适度踩大“油门”。

最后是PPP的参与主体调整问题。在所有推动与加强基建投资的基本方式中,PPP应当是最优化选择,之所以如此,除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参与其中外,还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政府PPP基金应积极探索与民营资本合作的模式和路径,对民营企业参与的PPP项目要给予倾斜,不能只投大不投小、只投国有企业参与的不投民营企业参与的PPP项目。此外,要扩大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比例,畅通民营资本的退出渠道,彻底消除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