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基础建设 >> 正文

基建投资“再发力”,楼市会受益吗?

2018-08-21 09:42
0

一、经济“稳中有变”和“经济维稳”

近期,经济稳中有变,政策定调“经济维稳”。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扩内需、调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经济维稳”意向;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确认政策微调,下半年主要矛盾或转向“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从经济维稳和主观能动领域看,基建投资无疑是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支出法衡量GDP的“三驾马车”中,下滑最快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速相比今年年初下降2.4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下滑近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高达34%。事实上,受益于前期“去产能”和高地价,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表现尚且不错。

二、基建“再发力”,楼市要反弹吗?

基建投资是拖累固定资产投资的罪魁祸首。今年以来,我国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由去年年底的14.9%逐月下滑,6月已降至3.3%,创2003年以来历史同期新低。7月份,基建投资增速再次大幅回落。1-7月基建投资增速仅为0.34%,相比1-6月下降3个百分点右。

近期,政策信号很明显,基建投资将作为下半年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重要内容。铁路机车车辆投资和相关基建加速推进,业内预测,2018年铁路投资额将重返8000亿元以上。同时,2017年8月陷入停滞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审批,近期重新启动,苏州和长春新一轮轨交规划已获发改委审批通过。

基建项目资金来源方面,过去一般按30%左右的资本金加70%左右的配套融资建设,且资本金部分很多是非财政资金。一直以来,基建项目特别是高铁和轨交站场开发和运营,房地产发挥“原动力”的角色。考虑到近期很多地方财政困难,个别地区甚至发不出公务员工资,全国仅有5个省(或直辖市)财政盈余。因此,业内预计未来基建发力对房地产的依赖积重难返。从过往经验看,基建“补欠账”和楼市繁荣相互支撑,加上一些“补短板”项目在地方会异化为没有需求和收入支撑的“白象工程”,倒逼楼市依赖和“托底楼市”的救市行为。

综上,是否意味着楼市反弹来临?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三、“此基建”非“彼基建”

本轮基建是“转型”背景下的“稳增长”,与过去“周期”的“稳增长”不同。

首先,无论上世纪90年代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应对“次贷危机”,基建投资都扮演着“抓手”的角色,即“基建一活,满盘皆活”。此次基建投资,尽管有“稳增长”的意味,但更多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其次,前两次基建着重于投资“旧动能”的恢复,此次是激活内需动力、不走“老路”。

再次,前两次基建高峰的重点是“大项目”,力度和重点也有差别。1998-1999年那一轮基建,尽管有应对亚洲金融冲击的考虑,但基于改革开放前期,招商引资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开启,对于基建的巨大需求,而长期计划经济导致的基建欠账也很严重。当时,基建资金投放并不大,考虑到各级政府收支困难,通过财政向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的方式,重点投向五个领域,即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地下管网、城乡电网、直属储备粮库,1000亿国债中有358亿投向农田水利(考虑到98年洪灾)。因此,这一轮是基建启动,“欠账”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