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精品文章最新资讯 >> 正文

发改委部署价格机制改革 专家:工业用电和商业用电价格有望下调

2017-11-14 07:31
0

【近日热点回顾】

国家统计局:三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

额度紧?优质国企利率上浮6%? 中钢协:11月铁矿石进口预警监测

截至收盘:热卷涨2.36%,铁矿涨1.30% “债转股”为什么落地难?

央行逆回购1800亿 新增消费贷近1.5万亿 有的或变首付贷 存风险

有说:企业债增速有望放缓 有说:消费贷变相房贷 国企成效不明显

据悉上海自贸港方案已报送:有望不报关、不完税、转口贸易不受限

新华社援引分析称:部分规格资源短缺,短期内现货钢价仍偏强运行

期货人士分析:钢价上涨 进口矿库存上升 “钢强矿弱”格局或再现

各地重拳治霾!量化考核与责任捆绑 河北:776名庸官懒官被调整!


(原标题)发改委部署价格机制改革 电力交叉补贴将逐步缩小

居民电价或将出现变动。

根据近期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一步将研究逐步缩小电力交叉补贴,完善居民电价政策。

上述改革属于整个价格改革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意见》,下一步价格领域的改革,是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限制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价格机制障碍,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为此,要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结合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扩大市场形成发电、售电价格的范围,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交易,完善电力市场交易价格规则,健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记者,逐步缩小电力交叉补贴,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是居民电价上调,完善阶梯电价,把低价的居民用电往上托一托,使高价的工业用电稳一稳。第二种情况就是,工业电价继续上涨,而居民电价不变,其实这也是减少了交叉补贴的一种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居民电价组成比较复杂,这包括4类成本。一是上网电价,就是发电企业卖给电网公司的电价;二是电网公司卖给居民的电,即输配电价格。另外还有移民安置等各项费用;最后是工商业电价的补贴。

其中上网电价,有专家认为是在每度电平均余额0.35元左右,加上输配电的每度0.1-0.3元,以及各个移民安置等费用,这3项超过了居民用电约每度0.5元的买电成本。但是居民能获得低价电,是因为工商业电价进行了补贴,比如目前各地的工商电价一般在每度0.8-2元左右,高峰时期和低谷时期价格差别大。这远远超出居民用电价格的部分,就是有一部分用于居民用电补贴了。

不过,工商业电价到底补贴了居民用电价格多少,仍无具体的数字。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认为,现在实施改革,逐步减少电力交叉补贴,意味着工商电价的成本要降低,居民电价整体有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个调价的过程将是漫长的,也不能单纯理解为居民用电涨价,因为基本民生这一领域仍会有保障。“比如阶梯电价力度会加大。在给定第一档低价电后,超出的部分价格会按更市场化的方式走。”袁家海说。

不过,居民电价未来是否会发生变化,可能不仅仅是在补贴减少方面,还有与发电成本联动的情况。

华创证券分析师王秀强认为,按照煤电联动机制,煤电上网电价上调,居民电价肯定要顺价上涨。不过,国家降低可再生能源补贴,比如光伏电价的补贴,也有利于居民电价稳定。

他指出,去年以来煤炭价格上升,对下一步发电成本有提升的压力,比如根据煤价上涨测算,去年一年时间,因为电煤价格上升,导致煤电上网电价上调幅度的可能性在3-4分钱/千瓦时。

不过,也有很多电由于受限输送条件或交易限制等价格低廉。比如云南的水电对外销售是每度0.1元左右,这是因为没有超高压输电网或者没有完全实施自跨省售买电的自由交易。

下一步,要扩大输配电自由交易的范围。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丁杰近期指出,全国实施输配电价改革前后,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电量从2014年的3000亿千瓦时提高到2017年约1万亿千瓦时,市场化的电量比重从7%提高到25%,应该说市场化的效果十分明显。

据了解,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电价比居民电价要低。袁家海告诉记者,整体来看,中国的工业用电和商业用电价格未来有望下调。从长期看,工商业用电对居民用电的补贴会逐步减少,居民用电价格成本会上升,但是不会一步到位,另外基本的民生用电价格也会保持稳定。(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生 顾月冰 北京报道)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