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机械行业 >> 正文

中国农机化协会刘宪会长在农机装备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7-10-13 10:02
0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工作情况:

农机装备的技术效能和应用、结构调整和推广,都关系到农机化发展水平和进程。近几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一直关注着农机装备与农艺的融合问题,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各类的农机装备现状。为此,协会承担或自行开展了相关调研,并采用各种方式和活动,助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及技术改进升级。

一是承担农业部相关调研任务,了解农机装备制造、使用的需求和对农业生产影响。如:甘蔗收获机化技术应用情况调研、棉花种植及生产机械化调研、农用航空应用与管理情况研究(连续三年),遥控飞行植保机运营现状分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粪污机械化处理、互联网+农机等。受邀参与民盟中央“农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调研,提供调研素材。

二是下沉到地方,从生产第一线收集信息。三夏三秋期间,协会深入江苏、河北、内蒙、吉林、辽宁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并与示范县建立点对点的联系。通过走访各方,从基层收集第一手作业资料和数据,了解推进全程机械化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农机装备应用技术问题。

三是举办各类展示演示论坛等活动,推动农机在各使用环节的应用推广,探讨农机装备适用性和解决方案。如举办甘蔗机械化博览会、甘蔗收获机械研讨会、中国设施农业产业大会、机械化:链接农艺与装备的技术学术报告、畜牧机械化论坛、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选型、百亩三年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等。

四是设立专业分支机构,分领域掌握农机装备技术水平、使用现状及需求。包括有设施农业分会、畜牧分会、农机服务组织分会、技术推广分会、农用航空分会等。

五是利用协会自身优势,制定适合农机有关设备设施的团体标准,发布农机化年度发展报告,为农机化行业、农机装备制造业提供年度行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对农机的需求点、近期农机化发展趋势等综合数据与信息等。

二、发现的问题

(一)农机装备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仅是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丘陵地区、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很多领域的农机产品有诸多空白点,农业生产的很多关键环节缺乏适用机械。如,甘蔗收获环节、牧草打捆转运环节、大葱、蒜、胡萝卜等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环节等。以全国农机强省江苏为例,主要粮食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而设施蔬菜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26.8%,其种植机械化水平仅为2%。

中国每年种植蔬菜面积高达3.2亿亩,产量达7亿多吨。据有关数据统计,国内蔬菜种植机械化率20%都达不到。但有些生产环节,如玉米收获等,国内市场过量供给问题突出,而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急需的大型高效、多功能、自动与信息化智能装备的产能不足,如高端耕整机具、精量免耕播种机、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等仍然依赖进口。

(二)关键零部件无法供给需求

国内企业在特种钢材等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存在较大技术瓶颈,尚未形成具备专、精、特、高的农业装备零部件开发和制造能力。如大马力环保和节能型发动机、电液控制系统及控制软硬件、GPS导航系统、动力换挡传动系统、打捆机的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指等关键零部件,均未形成批量制造能力。

(三)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不令人满意

国内农机装备企业制造技术手段和装备水平普遍落后。多数企业生产装备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工艺技术落后。江苏、山东省等农机企业人均年产值约为35万元,国外发达国家为200万元。而且,除少数企业在装备水平方面与国际公司有所接近外,其余多是中、小企业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高。农机产品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不高。

(四)产业集中度低,农户承担成本过高

全球目前形成了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其收入规模均在30亿美元以上,前三家2015年收入达619亿美元,与国内2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收入相当。与国外相比,国内农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严重缺乏。

(五)农机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困局有待突破,对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的导向作用仍未充分发挥。二是新机具补贴政策尚未充分体现有效支持农机化发展,引导产品技术升级的作用。三是财政资金对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不足,尤其是在行业一些共性和基础技术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化项目支持资金较少,建设周期较短。四是金融信贷对农民购机支持力度不够。五是机耕道、场库棚建设扶持力度不够,对农机作业和安全生产都有很大影响。六是农机企业对外合作难,对外合作能力不足。大量普通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项目无法享受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支持。

(六)科研开发能力与国际水平相距大

据农机三大协会和有关专家推测,我国当前仅有30%左右的农机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其余约70%左右的产品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受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制造能力的制约,国内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喂入量10公斤/秒以上谷物收割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械等高端产品缺乏量产能力。农业装备领域的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方法还不成熟,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条件滞后,三D模拟、工业设计等普遍尚未采用,产品开发周期是国际水平的2-3倍。

(七)行业管理体系亟待规范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包括: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项目,评选创新示范企业、智慧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下达年度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计划等等。综合评价这些政策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总的来看政策精准度不强、效率不高、覆盖面不广。甚至因某些新出台的规定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缺乏对农业整体综合效益的考量和研究。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及环节效益观念的影响,农业的综合效益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存在明显缺陷。其中,农艺的多样性与农机的统一性、单一性不协调便是个典型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一)产品结构单一,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从需求端来看在于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及比较效益低,环节分工不够细致精确;农机装备行业研发创新能力及小众产品技术积累起点低、存量小,满足小众市场新兴需求的能力不够;高端市场被国外产品抢占;农艺和农机的融合程度不够理想,部分试制机具无法推广。

(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问题的原因,主要还在于中国在这些方面起步很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追平的。国内的装备制造业此前的发展主要以中低端整机组装为主,整个产业体系的分工程度远远不够,能够带动的配套体系多集中于中低端。

(三)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农机装备产业起步晚、水平低、底子薄,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低端。国内农机企业运营管理比较粗放,先进制造手段不足,仅少部分龙头企业重视研发及制造投入。多数中小企业仍是以传统管理、运营方式为主,重数量轻质量少服务,造成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质量差,性能水平低。

(四)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农机化领域的需求过于分散、季节性强,无法形成统一完备巨量市场,单品细分市场规模不够,企业公关、管理、物流、服务成本过高。中国农机行业在包括信息系统、大数据服务、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软硬件能力方面严重欠缺,且受制于投入大,见效慢,人员能力不足等影响,企业层面缺乏提升动力和能力。

(五)政策支持不够的问题成因比较复杂,从根本上讲是中央政府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问题的理解和贯彻实施处于逐步深化过程当中。导致对于市场体系建设、产业扶持政策等问题的定位策略出现不断调整变化情况。

(六)科研开发不够,与国际水平相距较远问题的原因较多。如:企业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原始创新乏力,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在行业科研方面,多数专业科研院所已转制科研型企业,生存压力导致基础研究动力不强;缺少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和机制。对于民间科技成果缺少评估、扶持、孵化、转化机制,大量优秀创造停留在专利文件、样机阶段,无法及时通过产业化供给社会。技术转化率低,缺少平台支撑,在涉外知识产权争议处理中处于不利地位,专利权保护不受重视,对创新愿意和创新能力构成严重威胁、打击。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协同效应未形成。

(七)行业有待规范,管理体系改革有待深入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在于政府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也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以行政方式“外行指导内行”,不但浪费了行政资源、容易滋生腐败,也有可能破坏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八)农机与农艺学科结合不紧。农机与农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管理体系。农艺研究主要追求产量,忽略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难度。

可见,我国农业装备行业落后的直接原因是科技落后,根本原因是市场有待健全及人才储备不足。我国农业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原始创新方面、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建议

(一)落实“行动方案”,解决产品结构单一问题。未来一段时间相对较为急需的产品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高端产品,如200及以上马力拖拉机、大型采棉机、大型打捆机等。二是畜牧及相关机械,如青贮机、畜禽舍除粪及粪便处理机械、畜禽产品采集和初加工机械等将进入黄金发展期;三是经济作物耕种、收获机械,如甜菜收获机械、蔬菜移植及收获机械、马铃薯收获机械、甘蔗收获机械等,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四是收获后处理及山区丘陵机械及特种作业机械,如烘干机、薯片、薯条加工机械、具有较强坡地作业性能及通过性能的山区动力机械、轻巧型水稻收获机械、小型采茶机等,市场前景可观;五是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机械、机具,如深松机、能源型植保机械、性价比较高的精量化播种机等,市场需求不小。

(二)产业链整体协作,突破关键零部件问题。零部件强,则主机强,这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共识。建议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门针对《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里涉及的中高端农机产品研发和推广项目、环保型低排放发动机、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进一步加大对核心零部件专业生产企业申报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在其他财税政策方面给予优惠。

(三)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契机,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要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广采用数字化数控生产技术、TPS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产品结构;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

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以创新为基点,提升行业国内外竞争力。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搭建基于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业务管理和运行平台,积极“走出去”,切入全球农业装备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特别需要加强的是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这也是目前农业装备领域普遍欠缺的一项功课。

(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建议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农机企业在智能化服务方面的项目申报,加大互联网+农机装备示范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在信息系统、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加快物联网、机器人、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动无人机作业、协同作业和农机管理的信息化示范,以实现农机产业从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变。

(五)改革完善补贴及财税等政策,更好地服务农机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步伐,探讨完善农机作业补贴方式;贯彻绿色生态导向,科学确定补贴范围;加大对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补贴力度,完善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建立长久有效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

(六)财税政策进一步向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倾斜。根据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增值税进项税留抵退税政策,定期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存在的留抵税款以财政返还形式返还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抵扣税款力度。鼓励农机产品出口,将农机产品出口退税制改为出口免税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帮助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与国外品牌竞争。

鼓励建立农民购机的信贷扶持机制,加大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机购置的贷款倾斜力度。解决农机具质押贷款问题,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办贷手续,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农机具交易市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

(七)支持、推动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信息服务和引导作用。把农机装备纳入国家走出去战略,由行业协会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农机联盟,制定农机装备走出去规划,打造“一带一路”农机装备制造经济带工程,积极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出口、投资领域的国际合作、区域合作、项目援助等。由政府牵头、协会出面,搭建国外政府项目合作平台,利用行业协会职能和优势,对农机装备制造业进行战略指导与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农机装备“走出去”研究与交流活动。加大农机走出去和技术引进信贷支持,给予农机装备“走出去”补贴、展会补贴。扶持国内农机展览会和中国农机企业参展。积极利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农机质量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八)加大鼓励产品技术创新的力度,解决科研开发不够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对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的项目给予支持,可采取事后直接奖补、首购奖补政策等方式;加大研发资金抵扣税款力度,减轻企业困难。建立农业装备产业制造技术研究基础平台,加强制造工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应用,尤其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发挥科技人员(包括体制内外)的创造性、积极性。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搭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大力支持、发展绿色环保和健康养殖机械化装备。行业协会可倡导组建相应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公共服务。加大力度宣传知识产权作用,提高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九)提倡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利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的综合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独特作用。利用行业协会具有联系广泛,资源丰富,服务性强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步伐。由行业协会组织主机企业与零部件、材料制造企业开展需求对接,协调和推动先进高端农机产品的研制、鉴定和推广应用,推进农机营销网络、维修服务中心合理构建,组织开展咨询诊断、技能培训、成果产品交易等各类服务,为农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十一)加强农业综合效益模式研究,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支持企业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能力。建立农机企业与农业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农业工程科学试验站等的协同作业;加快推进融合型装备和技术研发应用进程。通过实施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创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引导新型服务主体、经营主体使用高质高效农机装备。

五、下一步工作

协会将以“农机装备发展现场推进会”为新的工作征程,围绕协会“市场导向服务当家”指导方针,努力开展活动,为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积极做工作。

一、继续对相关行业和相关领域农机装备情况进行调研,结合种植业、土地流转等诸多相关、相近领域情况,了解和掌握农机产品的应用、技术变化、市场需求等状况,对农机化发展趋势以及对产业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2017年农机化发展白皮书,为行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做参考。

二、积极推动林果业、经济作物等机械化率较低的农机产品研发推广和应用。组织现场演示活动和展会,召开研讨会、技术交流会、论坛等,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探讨解决方案,促进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转化落地。

三、开展蓝领培训项目,针对当前农机装备水平和市场需求,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培训机制和内容,推动农机装备与机具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为大型新型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推广打基础。

四、继续发挥协会分会优势,组织行业领域内的技术交流活动,提高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机械机械化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热点追踪
数据中心
中联钢视点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