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联钢 >> 热点推荐 >> 正文

钢铁行业困难根源在哪?能持续多久?

2014-10-30 10:38
0

 

前三季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数据汇总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中钢协:2014年第三次信息发布会/新闻稿


【热点关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习近平:随着改革推进对利益关系触及越来越深 要有足够思想准备

习近平: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 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

﹡     ﹡     ﹡

李克强: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

王岐山:坚决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

﹡     ﹡     ﹡

解读新一届政府首次全面督查:确保改革举措落实到位

国务院稳增长督查进入第二阶段动真格:追责更严厉

图解:2014上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强”声音

﹡     ﹡     ﹡

李克强:唯一的“刺激”就是强力改革 

李克强问被审计署点名部门谁要申诉 负责人均“回应”、“认账”

李克强:要狠抓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

李克强: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

﹡     ﹡     ﹡

史上最严环保法 行政追责拘留将出台

面对新环保法 500亿改造资金施压 钢企老板们此间都想说些什么?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全文

2014京津冀钢铁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名单

﹡     ﹡     ﹡

中钢集团三大公司合并减员 债务压顶 辛希乐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29家钢铁上市公司可能粉饰财务报表

哪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风险最大?

钢贸信贷风险处置启示录

10万亿社会融资究竟去哪儿了?

扭曲的研究:证券分析行业生态大调查

﹡     ﹡     ﹡

钢铁行业积患终成疾 减产只是个传说

中国钢厂资金链断裂曝冰山一角 地方政府救助左右为难

﹡     ﹡     ﹡

铁矿石70美元见底?大反弹缺乏基础?

力拓如何承受3.6亿吨产能之重?

投资境外铁矿隐忧/海外矿业并购黑洞

李新创:铁矿石70美金是个槛 今后一段时间在80美金徘徊


   

新常态  新问题  新认识

——对钢铁行业几个问题的认识

刘勇昌

一、钢铁行业困难的根源在哪里,能持续多久?

近几年,钢铁行业经济效益一直居各行业之末,过去普遍认为主要是三大因素造成的:一是矿价高企,二是市场萎缩,三是产能过剩。今年以来的实事再次对这些观点提出了置疑。

——关于进口矿价格。年初是133美元,9月末降到80美元,下降了40%,而钢铁行业没有因矿石大幅度降价而走出困境。

——关于市场需求。1-8月消费粗钢5亿吨,比去年同期仅减少172万吨,下降0.3%,钢材消费只是从“高峰期”进入“高台期”,市场没有萎缩,而钢铁效益依然恶化。再回顾“四万亿”投资时期的2009年,当年多消费钢材1.1亿吨,增长25.6%,但钢铁效益并末因此而大幅度提高,当年销售利润率仅2.4%。

——关于产能过剩。近几年,我国几乎没有不过剩的行业,但效益差别极大。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约70%(合资企业90%,国产品牌企业58%),全行业销售利润率很高,为9.32%;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75%,销售利润率是6.85%‥‥,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程度均严重于钢铁行业,而利润率却大大高于钢铁。

钢铁行业陷入困境的表观原因是钢材价格持续下降,如在过去两年累计下降1000多元的基础上,今年1-8月线材价格同比下降497元;螺纹钢下降531元;中厚板下降399元;热轧卷板下降403元。目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300元以上,降幅11%以上。

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市场不能调剂供需关系平衡价格?为什么上游和下游都赚钱,唯有钢材价格传递机制失灵,连年下降?分析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可以发现,在钢材市场上有一个巨大的“价格漏斗”,这就是在现行体制和机制作用下,一些长期严重亏损企业和亏损产品或者叫边际生产者和边际产品,不惜亏本或依靠补贴挤占市场,损害了供需关系,不断打压钢材价格,从而造成行业性效益低下甚至亏损。

据对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统计,去年严重亏损、今年1-8月继续亏损的大型企业有7家,合计产钢8600万吨,按年化量计算为1.3亿吨。巨大的亏损产品长期占据市场,对供需关系和钢材价格必然产生重大影响。严重亏损企业不减产停产,固然有多种因素,但究其根源是政府过度干预企业和企业不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环境。

钢铁行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是贯彻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消除钢铁行业突出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可以说,完成深化改革之时,才是钢铁行业真正走出困境之日。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钢铁行业可能要伴随深化改革的进程而走出困境,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进口矿石价格会持续地降下去吗?

在铁矿石降价的趋势下,以国际三大矿山为代表的大型矿山,正在采取新的战略措施,不断扩大产能,扩展市场份额。这些战略措施的目标,从近期看,薄利多销,可以弥补矿石降价带来的损失;从远期看,可以挤掉国内外大量高成本矿山,为最后取得矿石定价的话语权、话事权创造市场环境。国际大型矿山扩产措施归纳起来:

一是更加注重降低成本。三大矿山依靠资源优势,加快扩大生产规模摊销成本,提高了成本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力拓铁矿石产量同比增长10%,达到1.39亿吨,预计全年目标为2.95亿吨,增长11%;必和必拓上半年矿石产量同比增长20.8%,达到1.06亿吨,预计全年达到2.45亿吨;巴西淡水河谷上半年矿石产量增长11.1%,达到1.51亿吨,预计全年可达到3.12亿吨,预计到2017年新项目建成后,产能可达到4.6亿吨。

这些具有优质资源和生产条件比较完善的矿山,在扩产中已显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报道,必和必拓2013/14财年,实现净利润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力拓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4亿美元,同比增长156%。

二是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三大矿山正致力于调整投资结构,集中发展铁矿业。必和必拓剥离出铝、锰、镍等资源,着力于开发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和投资回报率;力拓拟计划出售加拿大铁矿和澳洲部分煤矿资源。分析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力拓铁矿石业务的利润;巴西淡水河谷也在积极剥离非核心资产,以确保核心资产有充足的资金。

三是更加注重削减资本支出,集中支撑矿山发展。必和必拓在2013/14财年,资本支出削减到152亿美元,预计到2014/15年,再降至145亿美元,集中资金将铁矿石的产能目标从目前的2.7亿吨扩大到2.9亿吨;力拓2014年的资本支出将降到90亿美元,减少20亿美元,2015年以后每年支出约为80亿美元,从而集中力量扩建低成本矿山,到2015年铁矿石年产能达到3.3亿吨,到2017年达到3.6亿吨;淡水河谷2012年资本支出为162亿美元,2013年削减到142美元,2014年进一步削减为138美元,以支撑铁矿发展。

目前出现了铁矿石供大于求的局面,迎来了钢厂期盼已久的降价趋势。但同时出现了国内矿山特别是占国产矿80%左右的中小型矿山大面积停产减产。当前我国矿石对外依存度已达到77%,并继续向80%攀升。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如果国内矿山继续大面积停产,国际大型矿商具备了更大的话事权,到那时,进口矿石价格还能继续下降吗!

资源性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基本上是天然禀赋的。我国铁矿山不论是质量和成本再加上过高的税费,在国际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调查,2013年在全球36个铁矿石主要生产国中,中国铁矿石的平均成本最高,居末位;在世界325个主要铁矿山成本排名中,前130名中没有中国矿山;在后130名中,中国矿山有118个,占90%。因此,我们要考虑如何保持国内矿山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便有分量地发挥抑制进口矿价格的作用。为此,钢铁和矿山行业曾多次建议国家对国内矿山实行减轻过重税费负担政策,以提高国内矿山特别是中小矿山的生存能力。据最近消息,在财政部税改司和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和指导下已开展了《改革我国铁矿行业财税政策研究》。该报告提出的政策方案有利于国内矿山开发,有利于稳定进口矿石价格。钢铁和矿山行业的夙愿,有可能在近期实现。

三、新常态下提高利润的源头活水在哪里?

钢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而最基本、最具活力的长效因素是什么?据对55个钢铁企业(不含宝钢、太钢不锈钢)的几个主要钢材品种分析,从中选取销售价最高的企业及对应的制造成本与销售价最低的企业及对应的制造成本进行比较(见下表):

上述数据表明,在同类产品中,成本差距不是很大,约100~250元/吨,而价格相差悬殊:线材价格相差1185元/吨;中厚板相差1062元/吨;热轧卷相差382元/吨。价格差巨的关键在于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与质量的稳定性。由此说明,钢材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价值,是企业利润的最大源泉。

钢铁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必要重新审视近十年来形成的一些牺牲质量,过度追求产量、过度降低成本的习惯理念和管理机制。不宜过度追求消耗指标越低越好,产量越高越好,也不宜选用劣质低价矿石。要按用户的质量要求,实行标准化作业,提高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让用户用“放心钢材”赢得市场。


最新消息 财经大事 新闻解读 行业动态

中联钢市场研究、分析、预测

  宏观政策 热点关注 走进市场 铁矿石 钢材 行情快递 独家观点

相关信息
热点排行
市场快报
刊物下载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